越西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和依据

 

  越西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1991年被列为州定贫困县,1994年度被列为国定贫困县,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我县从1992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开展了温饱工程、形象扶贫工程、新村建设、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扶贫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未摆脱靠天吃饭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局面,特别是高寒山区和部分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的贫困农户仍然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为了彻底改善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省、州的扶持下,我县于1998年开始实施移民扶贫工作,1998年——2000年实施了异地移民502户,进入新世纪后2001年——2004年,实施了移民扶贫950户,通过工程的实施,使贫困农户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但是截止2004年底,我县居住在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生存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仍有4745户、21138人亟需实施易地移民搬迁,以便彻底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根据《四川省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我县2006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专项。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高山移往低山,生存条件恶劣移位生存条件较好地方的办法。移出区为海拔2800米以上,生存条件差的地区,涉及17个乡(镇)26个村,计划移民15697000人,其中:五里箐乡改古村82340人、仁洪村一组36150人、足五村151755人;白果乡曙加村曙光组42180人、白果村加林组118490人;中所镇和平村古木组25105人;越城镇新村三组49205人;依洛地坝乡沙莫洛村1980人;河东乡金光村一组60250人;申果乡尔吉村70290人;瓦里觉乡竹林村三组76315人;申普乡瓦依村三组65270人;铁西乡银河村30125人;竹阿觉乡乃吾村一组110460人、麻姑村二组迁出44185人;大屯乡华阳村二组迁出83415人、大营盘村二组42210人;乐青地乡罗波科村三组49205人;德吉乡亩格村三组60250人、依尔村77320人;四甘普乡衣比古村64320人、车洪村93465人;尔觉乡彩洛三组38190人;打里井村三组20100人;普雄镇柳洛村三组30150人,尔木村三、四组35175人。项目实施期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

  通过工程实施完成1569户,7000人的搬迁安置,彻底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实现短时间脱贫越温,另一方面对迁出区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有效的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搬迁地主要为自然灾害频繁的二半山以上地区,包括五里箐、白果、中所、越城、依洛地坝、河东、申果、瓦里觉、申普、铁西、竹阿觉、大屯、乐青地、德吉、四甘普、尔觉、普雄等17个乡(镇)26个村1569户、7000人。新建住房1569幢,户均建设住房75平方米117675平方米 ,建设厨房、畜圈、厕所等附属设施户均30平方米47070平方米,人均调整土地1.15亩共8251亩,安置地配套建设人畜饮水架设管道157.5km、蓄水池48281立方米,新建乡村公路28公里,改造乡村公路37.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02.8公里,修建移民小学1700 平方米

  三、投资估算

  按规划搬迁1569户,7000人,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3500万元,地方自筹7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中用于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825.1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140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437.4万元,人畜饮水工程385.5万元,输电线路422万元,学校30万元。

   越西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情况

 

  越西县地处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东经102°20′——102°54′,北纬 28°18′——28°53′,县境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3公里,幅员面积2257平方公里,东邻美姑、西南冕宁,南与喜德、昭觉相连,北与甘洛相毗邻。地形以山谷相间的中山宽谷地貌为主,有平坝、台地、低丘陵、低中山、中山、高山原、高山八种地貌类型,境内最高海拔4791米,最低海拔1170米。

  越西处低纬度高海拔中亚热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3.3℃,年均降雨量1113毫米。无霜期247天,无明显的四季差别。

  县内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有低温阴雨、霜冻、绵雨、洪涝、泥石流、冰雹,春旱缺水、冬寒风大,尤以高山、二半山为最。

 

第二节  贫困状况

 

  越西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解放以来特别是从1994年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群众贫困状况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截止2004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6.8万人,占总人口的28.27%668元以下的有3.36万人,占总人口的13.92%;同时,农村生产力相当落后,大部分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仍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广种薄收,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处于高投入、轻管理、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之中,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成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到2004年,居住在瓦板、塑料覆土建“三房”中生活的农户尚有4800户左右,占农村户数的8.5%左右;人畜饮水困难村70个,占24.3%;不通路村95个,占32.98%;不通电村80个,占27.7%;有的农户甚至缺油少盐、冬寒春饥;全县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脆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部分高二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方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可持续发展难度大。3、社会发育滞后,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一是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和难上学的现象还很普遍;农村成人文盲、半文盲人数还比较多。二是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地方病、传染病的监控、防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截止2004年底,全县需搬迁人口,三涉及33个乡镇,99个村474521138人,其中居住在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3593户,15937人,地质灾害区1084户,4862人,严重地方病区68339人。从1998年到2004年已实施搬迁1423户,6119人,搬迁采取分散与集中安置的方式。迁出缺乏生存条件地区及自然灾害频繁地,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得到有效治理;迁入地房、水、电、路、土配套建设,解决了居住条件、人畜饮水、用电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能极大的改善移民户居住环境及生存环境,通过产业化扶贫配套,解决了移展户后续发展问题,使移展户达到了“一年移出、二年发展、三年致富”的要求。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扶持我县的易地搬迁工程,“十五”期间,共投入324.9万元, 实施易地搬迁533户,受益人口2223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乡村公路6公里,新建住房53339975平方米,附属设施53315990 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高寒山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彻底改善高寒山区及缺乏生存条件贫困农户的和产、生活项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每户的补助资金建房都不够,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缺口较大,更缺乏后续发展资金;二是受地形条件限制,集中成片安置难度很大,只能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三是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户数较多,但上级的投入有限,下达的指标少,每年仅有200户左右,指标少,需要搬迁的户数多,群众意见较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会议精神“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以越西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对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为指导。通过5年艰苦努力,实现15697000人的安置,达到“有房住、有田种、有路走、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有病可就医、有发展门路”的短期脱贫致富效益目标。

  二、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群众自愿、国家扶持、社会帮助的原则,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陡坡地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低温、雹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的贫困农户迁出,安置在二半山以下,交通、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的原则。严格按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实施方案,并报省、州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积极态度做好移民户的思想工作,认真严格审定移民扶贫对象。安置地,科学选点,合理规划,做好移民户后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移民户有稳定的增产增收的种养业项目作保障,以确保移民户搬得出,移得住,能发展。加强移民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国家、省、州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实行县级报帐制。对移民户补助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项目实施完成后各项目分别进行张榜公示。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易地扶贫搬迁将分布在五里、白果、依洛、中所、河东、申果、瓦里觉、申普、铁西等17个乡(镇)26个村居住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缺乏基本生存的15697000人整体或部分迁出,集中和分散安置在大屯、乐青地、普雄镇等17个乡(镇)的交通、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建设任务

  基本农田建设:从原住户中调整农田8251亩;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蓄水池281立方米,铺设人畜饮水管道157.5公里;公路:新建28公里,改建 37.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02.8公里;建住房1569117675平方米及附属设施47070平方米;建学校1所、700平方米;配套产业化扶贫:种植中药材7550亩;建养殖业园区26个,覆盖26个移民新村。

 

第三节  分年度实施计划

 

  2006年五里箐乡改古村迁出82340人;白果乡曙加村曙光组迁出43180人、白果村加林组迁出118490人;中所镇和平村古木组迁出25105人;越城镇新村三组迁出49205人;依洛地坝乡沙莫洛村迁出1980人,共计迁出3361400人。

  五里箐乡马扎村安置82340人;白果乡曙加村草坝组安置迁出43180人、白果村加林组安置118490人;中所镇和平村一组安置25105人;越城镇新村一组安置49205人;依洛地坝乡沙莫洛村火觉组安置1980人,共计安置3361400人。

  2007年五里箐乡仁洪村一组迁出36150人;河东乡金光村一组迁出60250人;申果乡尔吉村迁出70290人;瓦里觉乡竹林村三组迁出76315人;申普乡瓦依村三组迁出65270人;铁西乡银河村迁出30125人。

  五里箐乡仁洪村二组安置36150人;河东乡金光村二组安置60250人;申果乡沙苦村安置70290人;瓦里觉乡竹林村一组安置76315人;申普乡瓦依村一组安置65270人;河东乡、中所镇安置30125人。

  2008年五里箐乡足五村迁出151755人;竹阿觉乡乃吾村一组迁出110460人、麻姑村二组迁出44185人。

  东风园艺场安置151755人;竹阿觉乡乃吾村地布组安置110460人、麻姑村一组安置44185人。

  2009年大屯乡华阳村二组迁出83415人、大营盘村二组迁出42210人;乐青地乡罗波科村三组迁出49205人;德吉乡亩格村三组迁出60250人、依尔村迁出77320人。

  大屯乡华阳村一组安置83415人、大营盘村一组安置42210人;乐青地乡罗波科村一组安置49205人;德吉乡亩格村俄古组安置60250人、三合村安置77320人。

  2010年四甘普乡衣比古村迁出64320人、车洪村迁出93465人;尔觉乡彩洛三组迁出38190人;打里井村三组迁出20100人;普雄镇柳洛村三组迁出30150人,尔木村三、四组迁出35175人。

  四甘普乡内安置157785人;尔觉乡彩洛地木组安置38190人;打里井村彩洛组安置20100人;普雄镇柳洛村一组安置30150人,尔木村一、二组安置35175人。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3500万元,占总资金的80%,群众自筹7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

  以工代赈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2006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62.3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129.7万元,人畜饮水工程90万元,输电线路120万元。

  2007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34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68.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72万元,输电线路115.5万元,学校30万元。

  2008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278.8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72.7万元,人畜饮水工程33.5万元,输电线路35万元。

  2009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80.5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59万元,人畜饮水工程89万元,输电线路91.5万元。

  2010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51.5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107.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01万元,输电线路60万元。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化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后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如何改变移民农户的贫困现况,为解决移民户后续发展问题,结合“十一五”易地移民规划和“十一五”产业化扶贫规划。在移民安置地配套发展产业化扶贫,达到移民户“一年移出、二年致富、三年发展”的目标。

  

  第一节  配套项目可行性

 

一、 开发中药材项目

  越西县是一个气候呈立体分布的山区农业县,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区,粮食,生产主要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年平均温度较低,仅10℃左右。而年降水则普遍多干河谷生态区在1133mm以上,无霜期在210天左右,完全能够达到大黄、附子、等中药材生长所要求的高海拔耐寒、喜凉、好湿等习性,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生产目的。高二半山区大多有土地轮歇的习惯,这刚好为中药材种植需要轮作相吻合,无疑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而中药材的种植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能为广大农户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我们选取的大黄、附子、等中药材所需技术属常规技术,管理简单,需投入劳动力不多,大黄一年种植,2——3年收挖每年中需要三次中耕,除草,施肥和培土,一年一次打苔,发现病虫及时防治,就能达到大黄高产的要求,若4口之家,利用农闲空余时间就能管理好2——3亩大黄地。附子头年种植等二年采挖,挖出后无须加工品,直接就可卖出,见效快,管理简单,管理中须进行,追肥、修根、打顶、摸芽、发现病虫害能及时防治,就能达到附子高产的要求。

   越西县种植中药材具有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野生分布较广的优势,实施中药材开发项目完全可行。

二、 养殖园区

     养殖业是越西县广大农户的传统产业,在农村家畜、家禽的饲养在一天的工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有技术不成规模,有收入但没有经济效益。如何挖掘潜力,提高农户的收入,那就是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以园区带动农户,推动园区周边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资金来源及投资规模

 

     资金来源:进一步完善“捆把式”统筹型扶贫机制,资金渠道由国家产业化专项扶贫资金、省两项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折资资金组成(以下简称国家投入),按规划在易地移民新村配套种植中药村7550亩,项目覆盖26个新村,投入资金140万,其中国家投入116万;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26个,项目覆盖26个新村,投入资金502万,其中国家投入416万。其中:

     2006年种植中药村1250亩,项目覆盖5个新村,投入资金23万,其中国家投入19万;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6个,项目覆盖6个新村,投入资金116万,其中国家投入96万;

     2007年种植中药村2150亩,项目覆盖5个新村,投入资金40万,其中国家投入33万;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6个,项目覆盖6个新村,投入资金116万,其中国家投入96万;

     2008年种植中药村1700亩,项目覆盖6个新村,投入资金31万,其中国家投入26万;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3个,项目覆盖3个新村,投入资金58万,其中国家投入48万;

     2009年种植中药村2200亩,项目覆盖5个新村,投入资金41万,其中国家投入34万;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5个,项目覆盖5个新村,投入资金96万,其中国家投入80万;

     2010年种植中药村250亩,项目覆盖5个新村,投入资金5万,其中国家投入4万;建立养殖业示范园区6个,项目覆盖6个新村,投入资金116万,其中国家投入96万;

 

 

第三节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越西县中药材种植领导小组,负责中药材的种植开发。

  2、运作机制,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运行,实行订单农业,合同种植,集中管护,分户采收、分户经营,定点收购。

  3、药材技术指导和培训由丰南色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

  4、药材技术指导和培训越西县畜牧局负责。

 

第五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县以工代赈办和县扶贫办负责组织,共同实施,由县畜牧、农业、水利、教育、交通等单位协助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以工代赈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工代赈办、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财政、林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责组织相关项目,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项目管理

  1、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主要是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因此必须设立专帐,由专人负责管理,资金使用实行报帐制。

  2、政府采购,网上比较制:业主招投网上评比的方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物资、材料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并落实专人负责购买,这样即减少损耗,又杜绝暗箱操作。

  3、工程监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工程验收:工程实施完成后,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自查验收,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护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后,为了防止人为损坏,由相关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

 

第四节  实施监督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监督和管理,并与各相关项目实施单位鉴定责任书,视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第六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一是搬迁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和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优质牧草并实行封禁管理,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二是配套种植中药材7750亩,起到增加易地移民户经济收入,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建立养殖业园区26个,提高了草场利用率,发展畜牧业,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四是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缓解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  经济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完成后,使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农户1569户,7000人,增产增收,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使项目区1569户农户7000人,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置地。一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合理,加上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得到加强,对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移民户有了可靠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门路,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打造“平安越西,和谐越西”增加了一项有力的基础保障。

   越西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