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和依据

 

  喜德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1989年被列为省定贫困县,1990年度被列为省定国扶贫困县,1993年被列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我县从1989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开展了温饱工程、形象扶贫工程、新村建设、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扶贫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未摆脱靠天吃饭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局面,特别是高寒山区和部分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的贫困农户仍然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为了彻底改善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进入新世纪,根据《中国农村扶贫纲要》和省、州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在省、州的扶持下,我县从2001年——2004年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339万元,实施了移民扶贫1105户、4556人。通过工程的实施,使这部分贫困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截止2004年底,我县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海拔在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无法就地越温脱贫的贫困的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无法就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地方病严重的贫困人口;山地灾害严重地区的贫困人口仍有6338户、24890人亟需实施易地移民搬迁,以便彻底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根据《四川省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我县2006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专项。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高山移往低山,生存条件恶劣移位生存条件较好地方的办法。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生存条件差的地区,涉及22个乡(镇)42个村,计划移民16208100人,其中:额尼乡额尼村五组30150人,采洛村40200人;热柯依达乡金尔果村30150人,依甘洛村29145人;洛哈镇木古宜莫村五组23115人,阿洛村五组40200人,马觉村四组30150人;米市镇瓦哈村三组50250人,瓦古村四组40200人;依洛乡依普书村40200人;尼波镇木支村五组40200人,皆惹村40200人;乐武乡依甲伍村五组40200人,里柯惹村三组45225人,四呷布村四组30150人;沙马拉达乡铁口村四组20100人,沙马拉达村1995人;洛莫乡瓦沃尔村54270人,乃托村三组45225人,洛莫祖村40200人;巴久乡洼我村一组40200人,且木村四组50250人;两河口镇斯果觉村二组40200人,补曲洛村71355人;博洛拉达乡则巴村四组40200人;贺波洛乡补尔村三组40200人,瓦吉村五组24120人,跃进村二组20100人;光明镇莫洛村四组35175人,阿吼村一组30150人;则约乡则约村五组30150人,吞地村44220人;拉克乡四合村五组20100人,新村村四组20100人;冕山镇尔史村一组30150人;红莫镇司金村三组40200人,红莫村四组35175人;西河乡色普惹村五组40200人,彝金村三组40200人;北山乡羊朋村40200人;东河乡加尔村五组50250人;且拖乡特洛村三、四组76380人。项目实施期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坚持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为中心,变破坏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使移出区逐步实施退耕还草,减少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达到脱贫致富。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搬迁范围为海拔2800米以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高寒山区和自然灾害频繁的二半山以上地区,包括额尼、洛哈、沙马拉达、两河口、尼波、光明、则约、东河、拉克、红莫、西河、洛莫、贺波洛、乐武、巴久、冕山、北山、博洛拉达、米市、依洛、热柯依达等22个乡(镇)42个村1620户、8100人。住房129600m2搬迁户户均建设住房80m2129600m2 ,建设厨房、畜圈、厕所等附属设施户均30m248600m2,人均调整土地1亩共8100亩,安置地配套建设人畜饮水架设管道268.8公里、蓄水池1031838m3,输电线路225公里,村小学191330m2,村卫生院201000m2等。

  三、投资估算

  按规划搬迁1620户,8100人,总投资526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4050万元,地方配套121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中用于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565.5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399万元,乡村公路建设275.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270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1620万元,输电线路687万元,学校133万元,卫生院100万元。

  喜德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情况

 

  喜德县地处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东经102°12′——102°43′,北纬 27°53′——28°31′,东邻昭觉县,西接冕宁县,北与越西县毗邻,南连西昌市。县内地形以中山为主,最高的窝尔则俄山峰海拔4500.4米,最低的李子乡红山嘴和东河乡瓦尔村海拔1580米。平坝主要分布于孙水河、热水河流域,较大的有光明坝子、米市坝子和桃源坝子,占总面积的3%

  喜德属低纬度高海拔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气温34.1℃,最低-8.7℃,年均日照2053小时;7月最热,平均21℃,1月最冷,平均5.5℃;气温日较差11.9℃,无霜期255天;年均降雨量1006毫米。最高年降雨量1231.4毫米,最低年降雨量798.3毫米,无明显的四季差别。

  县内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有低温阴雨、霜冻、绵雨、洪涝、泥石流、冰雹,春旱缺水、冬寒风大,尤以高山、二半山为最。

  

第二节  贫困状况

  

  喜德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解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不具备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方病、山地灾害严重的地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群众贫困状况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截止2004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62097人,占总人口的40.9%637元以下的有34939人,占相对贫困人口的56.3%;同时,农村生产力相当落后,大部分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仍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广种薄收,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处于高投入、轻管理、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之中,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成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全县有自然环境恶劣的村84个,52611人饮水困难,43000人住房困难,134个村不通公路,75个村不通电;有的农户甚至还过着缺油少盐、冬寒春饥的日子;全县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脆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部分高二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方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可持续发展难度大。3、社会发育滞后,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一是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和难上学的现象还很普遍;农村成人文盲、半文盲人数还比较多。二是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地方病、传染病的监控、防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和群众自愿的原则,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无法就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地方病严重;山地灾害严重地区的1620户、8100人迁出安置,这些群众的居住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生产方式落后,居住条件差,基本上过着刀耕火种、衣不遮体的生活。实施搬迁后,将973户、4865人落实到29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其余647户、3235人在县内分散安置。在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新建乡村公路82公里,改造乡村公路44公里;架设管道268.8公里,建蓄水池1838m3;架设输电线路225公里;新修建移民小学191330m2;村卫生所201000m2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完成后,各相关单位与项目乡(镇)、村、组共同研究制定措施,搞好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学校、卫生所等设施的管护,使其免遭损坏和人为破坏。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扶持我县的易地搬迁工程,“十五”期间,共投入1339万元, 实施易地搬迁1015户,受益人口4556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乡村公路64公里,建蓄水池29635m3,铺设人畜饮水管道12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2.6公里、基本农田改造2369亩,新建住房101581200m2,极大的改善了高寒山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虽然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每户的补助资金建房都不够,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缺口较大,更缺乏后续发展资金;二是受地形条件限制,集中成片安置难度很大,只能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三是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户数较多,但上级的投入有限,下达的指标少,每年仅有200户左右,指标少,需要搬迁的户数多,群众意见较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易地移民搬迁试点工作的部署(凉府发〔2001150号文和凉府发〔200430号文),以喜德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对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为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完成22个乡(镇)42个村的16208100人的易地搬迁任务。

  二、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群众自愿、国家扶持、社会帮助的原则,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陡坡地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低温、雹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的贫困农户迁出,安置在二半山以下,交通、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在易地移民搬迁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移民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在做好移民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实行整村整组搬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导的原则;三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四是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易地扶贫搬迁将分布在额尼、热柯依达、东河、西河、巴久、洛莫、尼波、乐武等22个乡(镇)42个村居住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缺乏基本生存的16208100人整体或部分迁出,集中和分散安置在光明、冕山、拉克等24个乡(镇)的交通、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建设任务

  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110亩,从原住户中调整农田8100亩;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蓄水池1838立方米,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68.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225公里;公路:新建82公里,改建 44公里;牧业生产设施建设:建设草场4520亩,牲畜饲养设施486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建设:建住房1620幢、12960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48600平方米;建学校19所、1330平方米;建卫生所20所、1000米。

  

第三节  分年度实施计划

  

  2006年光明镇莫洛村四组迁出35175人;拉克乡新村村四组20100人;且拖乡特洛村三组、四组迁出76380人;额尼乡额尼村三组迁出30150人;光明镇阿吼村二组迁出30150人;冕山镇尔史村五组迁出30150人;乐武乡四呷布村四组迁出30150人;则约乡则约村五组迁出30150人;洛哈镇木古宜莫村五组迁出23115人;拉克乡四合村五组20100人,共计迁出3241620人。

  光明镇莫洛村一组安置35175人;拉克乡新村村二组安置20100人;且拖乡特洛村一组安置76380人;额尼乡额尼村一组安置30150人;光明镇阿吼村一组安置30150人;乐武乡四呷布村四组安置30150人;则约乡则约村二组安置30150人;洛哈镇木古宜莫村一组安置23115人;拉克乡四合村一组安置20100人;尼波镇尔曲村二组安置30150人。

  2007年两河口镇斯果觉村三组迁出40200人,补曲洛村一、二组迁出26130人;洛莫乡瓦沃尔村迁出54270人;乐武乡依甲伍村五组迁出40200人;西河乡色普惹村五组迁出40200人;红莫镇司金村三组迁出40200人;沙马拉达乡铁口村四组迁出20100人;贺波洛乡补尔村三组迁出40200人,瓦吉村五组迁出24120人,共计迁出3241620人。

  红两河口镇斯果觉村一组安置40200人,补曲洛村内安置26130人;乐武乡依甲伍村一组安置40200人;西河乡色普惹村一组安置40200人;红莫镇桃源村二组安置40200人;沙马拉达乡铁口村一组安置20100人;贺波洛乡补尔村内安置40200人;鲁基乡中坝村安置24120人;县内分散安置54270人。

  2008年洛哈镇阿洛村五组迁出40200人;尼波镇皆惹村四组迁出40200人,木支村五组迁出40200人;西河乡彝金村三组迁出40200人;北山乡羊朋村40200人;沙马拉达乡沙马拉达村迁出1995人;巴久乡洼我村一组迁出40200人;两河口镇补曲洛村四组迁出45225人;贺波洛乡跃进村二组迁出20100人,共计迁出3241620人。

  洛哈镇阿洛村二组安置40200人;尼波镇尔曲村安置80400人;西河乡彝金村一组安置40200人;巴久乡洼我村二组安置40200人;两河口镇补曲洛村内安置45225人;贺波洛乡跃进村一组安置20100人;冕山镇尔史村五组安置40200人,县内分散安置59295人。

  2009年博洛拉达乡则巴村四组迁出40200人;则约乡吞地村迁出44220人;洛莫乡乃托村三组迁出45225人,洛莫祖村迁出40200人;热柯依达乡金尔果村迁出30150人;尼波镇木支村迁出40200人;红莫镇红莫村四组迁出35175人;东河乡加尔村五组迁出50250人,共计迁出3241620人。

  博洛拉达乡则巴村一组安置40200人;东河乡加尔村一组安置50250人;县内分散安置2341170人。

  2010年巴久乡且木村四组迁出50250人;米市镇瓦古村四组迁出40200人,瓦哈村三组迁出50250人;洛哈镇马觉村四组迁出30150人;额尼乡采洛村迁出40200人;依洛乡依普书村迁出40200人;热柯依达乡依甘洛村迁出2995人;乐武乡里柯惹村三组迁出45225人,共计迁出3241620人。

  米市镇瓦古村二组安置40200人,瓦哈村一组安置50250人;乐武乡里柯惹村二组安置45225人;县内分散安置189945人。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总投资526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4050万元,占总资金的70%,地方配套1215万元,占总投资的30%

  以工代赈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2006年投入81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16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78万元,乡村公路建设6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56万元,输电线路121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324万元,学校35万元,卫生院20万元。

  2007年投入81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33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72万元,乡村公路建设5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46万元,输电线路142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324万元,学校21万元,卫生院20万元。

  2008年投入81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90.5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87万元,乡村公路建设60.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60万元,输电线路142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324万元,学校28万元,卫生院20万元。

  2009年投入81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23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86万元,乡村公路建设38万元,人畜饮水工程54万元,输电线路146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324万元,学校14万元,卫生院15万元。

  2010年投入81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03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76万元,乡村公路建设57万元,人畜饮水工程54万元,输电线路136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324万元,学校35万元,卫生院25万元。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负责组织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等单位共同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以工代赈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工代赈办、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财政、林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责组织相关项目,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项目管理

  1、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主要是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因此必须设立专帐,由专人负责管理,资金使用实行报帐制。

  2、政府采购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物资、材料实行政府采购制,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组织县采购办、县扶贫办负责采购,这样即减少损耗,又杜绝暗箱操作。

  3、工程监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工程验收:工程实施完成后,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自查验收,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护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后,为了防止人为损坏,由相关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

 

第四节  实施监督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监督和管理,并与各相关项目实施单位鉴定责任书,视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一是改造中低产田土160亩,实行坡改梯后,起到保水保土、防沙固土的作用,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二是搬迁地实行退耕还草和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优质牧草并实行封禁管理,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三是草场建设4160亩,提高了草场利用率,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充足的草料,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完成后,通过中低产田土改造、退耕还草、发展经济林木、草场建设等,将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使项目区1620户农户8100人,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置地。一是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缓解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更   合理,加上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得到加强,对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可以促进贫困农户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喜德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