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和依据

  

  一、编制背景

  雷波县是一个彝汉杂居的高寒边远山区贫困县。1989年被列为省定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陡坡,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无工业县,财政穷县。

  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9年末,先后组织开展并实施了温饱工程、形象扶贫工程、新村建设工程、移民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卫生扶贫工程和非重点村农村“三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全县社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户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全县仍然有相当部份地区的农户居住在高海拔和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过着刀耕火种和靠天吃饭的落后生活。为了彻底改善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在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在认真组织实施好其它扶贫工程的同时,从1998年开始实施移民工程,几年来在永盛、箐口、上田坝、黄琅、马湖、桂花、汶水、坪头、松树、罗山溪等乡镇实施移民搬迁,已移民安置1618户、7281人。通过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目前,所有移民户的生产、生活已步入正轨,苗头较好,使移民户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并充分感受到了移民扶贫的好处,移民扶贫已深入民心。

  但是截止2004年底,全县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户仍有3802户、19010人,亟需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为彻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县决定从2006年起,在五年内对5005000名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每年实施2001000名。对每名贫困农户每人按7000元的标准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补助,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每人2100元。这样我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总投入91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补助7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10万元。根据《四川省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们编制了《雷波县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规划》。

  二、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开展以工代赈建设规划试点县编制工作的通知》。

  3、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印发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的通知》。

  4、凉山州2001——2010年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规划。

  5、雷波县2001——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纲要。

  6、雷波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雷波县人民政府《关于编制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高移低、陡移平,散集中的办法,移出区为生存条件差和地质灾害频发区,涉及11个乡(镇)12个村,计划移民1000户,5000人,其中:汶水镇桂花村二组31155人,狮子村一组至七组169845人,永盛乡大河村一组、五组70350人,千万贯乡垭口村垭口组31155人、垭口村跑马一组、二组、三组99495人,长河乡竹杆村一组30150人,桂花乡三望坡村月儿坝组、碉坪子组82410人,山棱岗乡互助村一组、五组88440人,罗山溪乡狮子村彭家屋基组60300人,小沟乡单场村单场组、老房子组65325人,巴姑乡花椒坪村二组、三组75375人,箐口乡蕨箕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150750人,锦城镇柳口村六组、七组50250人。项目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为中心,变破坏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使移出区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达到脱贫致富。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搬迁地主要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寒山区和部分自然灾害频繁的二半山以上地区,包括汶水、永盛、千万贯、长河、桂花、山棱岗、罗山溪、小沟、巴姑、箐口、锦城等11个乡(镇)12个村10005000人。户均建设住房80平方米共80000平方米,建设厨房、畜圈、厕所等附属设施户均30平方米共30000平方米,调整土地和中低产田土改造人均1.4亩共7000亩,安置地配套建设人畜饮水架设管道87.5公里、蓄水池321600立方米,输电线路87.5公里,村小学9960平方米,村卫生所8440平方米等。

     三、投资估算

  按规划搬迁10005000人,总投资45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3500万元,地方配套105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中用于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350万元,占10%;牧区生产建设350万元,占10%;乡村公路建设560万元,占16%;人畜饮水工程350万元,占10%;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1400万元,占40%;输电线路350万元,占10%;学校96万元,占2.74%;卫生院44万元占1.26%

  雷波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情况

  

  雷波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北接马边彝族自治县,西与美姑、昭觉、金阳三县毗邻,东北角与屏山县接壤,东南隔金沙江与云南省永善、绥江两县相望。地处北纬27°49′——28°38′,东经103°1052′之间,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辖10个工委,4个镇,45个乡,279个行政村,121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6%。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海拔高至狮子山顶峰4076米,低至大岩洞金沙江水面325米,相对高差3751米。金沙江流经县境135公里,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全县气候多种多样,垂直变化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县城处多年年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34℃—3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9℃,多年平均无霜期270天,降水量860毫米,日照225小时。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赋予雷波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主要有五大类资源:一是土地资源,全县幅员面积439.8万亩,人平均18.7亩,其中农耕地近24.4万亩,人平1.15亩,宜林宜牧荒山荒坡80多万亩,人平近5 亩;二是林竹草场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3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1.59%,活立木蓄积2190多万立方米,仅乔木树种就有68320种,是四川主要的硬杂木基地,林下箭竹、罗汉竹、华桔竹等19种竹类资源广为分布,全县有竹林面积78万亩,其中有全国稀有的罗汉竹面积达19万亩,全县天然草场173.6万亩,常见牧草90余种300余类;三是名目繁多的土特产资源,主要有桐卷、核桃、青花椒、柑桔、茶叶、金河白魔芋、芸豆、五倍子、天麻、虫草、莼菜、大、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四是矿产资源,初步查明的主要有磷、铝、石膏、铁、铅、铜、锌、金等,特别是磷矿藏量最大,最具有开发价值,磷矿总储量为22亿吨,整个矿带长达50余公里,矿层最厚达37米以上,高磷富矿层P2O5含量达29.1435.43%,且矿区集中分布于雷山公路和美抓公路沿线,交通方便,易于开采,是闻名全国的大磷矿区之一,是建立磷化工业基地的好地方;五是水力资源,县境内主要有“一江两湖三河”,水域面积4.4万亩,金沙江过境长135公里,为国家重点开发江段。马湖面积7.32平方公里,现已被列为省级旅游开发区,蓄水4.81亿立方米,为全国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落水湖面积700亩,蓄水250多万立方米,具有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价值。“三河”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西宁河流经县境45.2公里,年平均流量21.8立方米/秒,已初步规划作五级开发,总装机容量17万千瓦,已建装机4000千瓦电站一座;西苏河流经县境48公里,年均流量27.2立方米/秒,已初步规划作六级开发,现以开发三级7500千瓦;溜筒河发源于大凉山腹地,全长170公里,流经县境17.3公里,年平均流量52.6立方米/秒,其中中下段124公里,河道天然落差1610米,平均比降13‰。我县正在加快“三河”流域开发步伐。

  雷波县委、县政府把以工代赈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突破口,举全县之力,大搞扶贫攻坚战。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基础条件、发展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困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县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深山区,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灾害活动频繁,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到2004年底,全县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有15.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7%,其中年收入在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4.46万人,占相对贫困人口的28.9%,占全县人口的19%

       

第二节   贫困状况

  

  雷波县自纳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后,近几年全县城乡获得了较快发展,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县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山区民族县,毕竟过去基础太差,底子太薄,经济发展纵向比较虽然可喜,但若横向比较则身感差距太大,令人十分忧虑。目前我们亟待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林草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均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而不能产生财富,仍在贫困中熬岁月,造成我县贫穷落后的原因和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就客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育程度低,脱胎于奴隶社会的雷波,迄今七个彝族聚居区31个乡的多数村组,仍然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状态,有的地方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生产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商品经济的意识十分淡薄,观念落后,也带来了经济的落后。

  2、自然条件差,气候条件恶劣。雷波地处四川西南边缘少数民族地区,海拔高度悬殊大,地势复杂险要,土地贫瘠零散,干旱、洪涝、风雹、霜冻雪灾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抗灾减灾能力差,群众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3、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二○○四年全县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50.816.732.5。主要矛盾表现在第二产业太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层次低,缺乏规模效益,特色名牌产品少,竞争力差,市场占有率低。

  4、投入不足,基础设备设施差,农业增产增收难度大。雷波2004年前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不到2亿元,平均每年不足400万元,其中生产性投入不足200万元,导致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能源、电力、通讯设施落后,公里里程长,等级低,缺乏与中心城市连接的快捷通道。目前有169个村不通公路,150个农民集中居住的自然村缺路少桥,交通不便,信息不灵。200多个村不通电话。110多个村不通广播和有线电视。还有46个村不通电,13.5万多人和近17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近6000多农户仍然居住着茅草房、木板房和石板房,还有2820户居住在高寒山区需要搬迁。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贫困群众的生活和消费。

  5、地方财政十分薄弱。过去全县财政收入来自木材采伐,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后,使我县靠木头支撑的财政大幅度减收,新的替代财源尚未形成,使县财政处于难以维持的困境。

  6、开放开发较晚,制约因素多。雷波1990年才定为省级贫困县,1994年纳入国家贫困县扶持。这样雷波就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从实际情况来看,雷波地处长江上游,是长防工程和水土保持重点县,担负着拦截泥沙流入长江和三峡库区的任务。因此,雷波县长期以来,只有发展涵养水土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天保工程,这些工程周期长、投入大,收益慢,无法发展工业和短效农业。

  7、生态环境差,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上超重垦荒,过度砍伐,致使全县水土过度流失。现有约9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地区和水土流失地区,无疑加剧了贫困程度,增加了扶贫开发的难度。

  8、教育卫生事业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尽管解放已几十年,但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低,教育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二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差;三是教学质量差,教师知识更新严重不足;四是贫困乡村缺乏学校,致使学生入学难;五是人才外流量逐年增加。

  卫生落后,一是全县多数乡镇无公办医生;二是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三是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有80%以上的村组农民看病、治病都要往返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部分农民是小病拖大病,大病拖到死,原因是经济拮据,药费高;四是缺乏医疗条件、医疗设备和药品。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全县尚有3802户、19010人的农民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区,其中居住在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有4812人,干热河谷无水无路地区有434人,深山峡谷深切割地区有4150人,生态环境脆弱的水土流失区2250人,地质灾害滑坡地区7364人。

  1998年我县开始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程,7年来在永盛、箐口、上田坝、黄琅、马湖、桂花、汶水、坪头、松树、罗山溪等乡实施移民安置1618户、7281人。通过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目前,所有移民户的生产、生活已步入正轨,苗头较好,使移民户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并充分感受到了移民扶贫的好处,移民扶贫已深入民心。

  

 

第四节  以工代赈资金投入情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扶持我县的易地搬迁工程,“十五”期间,共投入109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50万元。实施易地搬迁1618户,受益人口7281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乡村公路20公里,建蓄水池301500m3,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1.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5公里、基本农田改造1500亩,新建住房1618113260m2,极大的改善了高寒山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虽然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每户的补助资金建房都不够,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缺口较大,更缺乏后续发展资金;二是受地形条件限制,集中成片安置难度很大,只能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三是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户数较多,但上级的投入有限,下达的指标少,每年仅有200多户,指标少,需要搬迁的户数多,群众意见较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溪洛渡电站启动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区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严格按照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以及《凉山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雷波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依据,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移民对象,大力调整移民区的产业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改善移民群众的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着力点落在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实效上来,加强生态建设。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之路,强基固本,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和通讯的全面发展。

  二、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

  2、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尊重民意,体现民主。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5、坚持地质灾害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优先搬迁的原则。

   6、坚持就近安置的原则。

   7、坚持高移低、陡移平、散集中的原则。

   8、坚持巩固温饱与实现稳定脱贫相结合的原则,

   9、坚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区域移民的原则,

   10、坚持自力更生,国家帮助为辅的原则,

   11、坚持科技开发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三、目标

  雷波20062010年易地移民扶贫的奋斗目标是:坚持高移低、陡移平、散集中和居住地势有安全隐患的地方相结合,尽快解决2005年以后剩余的和未移民的群众,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移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彻底改变搬迁户生产、生活、生存条件,使搬迁户有房住、有田种、有路走、有水喝、有电用,有学校可读、有病可就医、有发展门路。

  具体目标:2006年搬迁2001000人,投入资金9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0万元;2007年搬迁2001000人,投入资金9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0万元;2008年搬迁2001000人,投入资金9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0万元;2009年搬迁2001000人,投入资金9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0万元;2010年搬迁2001000人,投入资金9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1000户、5000人迁出安置。将600户、3000人落实到15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其余400户、2000人在县内分散安置。在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新建乡村公路42公里,改造乡村公路17.5公里;建蓄水池小量1600m3;新修建移民小学9960m2;村卫生所8440m2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易地扶贫搬迁将分布在汶水、箐口、小沟、永盛、山棱岗、桂花等11个乡(镇)12个村居住在高寒山区和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10005000人整体或部分迁出,集中和分散安置在汶水、永盛、山棱岗等11个乡(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建设任务

  调整土地和中低产田土改造人均1.4亩共7000亩;建蓄水池1600立方米,铺设人畜饮水管道87.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87.5公里;新建公路42公里,改建公路17.5公里;草场建设3200亩,建设牲畜饲养设施28600平方米;建住房10008000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30000平方米;建学校9960平方米;建卫生所8440平方米。

          

 第三节  分年度实施计划

  

  2006年汶水镇桂花村二组迁出31155人;汶水镇狮子村一组迁出40200人;汶水镇狮子村二组迁出1155人;汶水镇狮子村三组迁出30150人;汶水镇狮子村四组迁出1575人;汶水镇狮子村五组迁出38190人;汶水镇狮子村六组迁出1050人;汶水镇狮子村七组迁出25125人,共计迁出2001000人。

  汶水镇桂花村龙洞口二组安置31155人;汶水镇狮子村张家丫口一组安置40200人;汶水镇狮子村张家丫口二组安置1155人;汶水镇狮子村张家丫口一组安置30150人;汶水镇狮子村张家坪子四组安置1575人;汶水镇狮子村瓦窑湾五组安置38190人;汶水镇狮子村猪家坟山六组安置1050人;汶水镇狮子村文昌公七组安置25125人;共计安置2001000人。

  2007年永盛乡大河村一组迁出59295人,永盛乡大河村五组迁出1155人;千万贯乡垭口村垭口组迁出31155人;垭口村一组迁出34170人;垭口村二组迁出34170人;垭口村三组迁出31155人;共迁出2001000人。

  永盛乡大河村大石包一组  安置59295人永盛乡大河村大石包一组安置1155人;千万贯乡垭口村跑马四组安置31155人;垭口村跑马一组安置34170人;垭口村跑马二组安置34170人;垭口村跑马三组安置31155人;共安置2001000人。

  2008年长河乡竹杆村一组迁出30150人;桂花乡三望坡月儿坝组迁出40200人,三望坡村碉坪子组迁出42210人;山棱岗乡互助村一组迁出41205人,互助村五组迁出47235人;共迁出2001000人。

  长河乡竹杆村一组安置30150人;桂花乡三望坡月儿坝组安置40200人,三望坡村碉坪子组安置42210人;山棱岗乡互助村五组安置47235人,互助村一组安置41205人;共安置2001000人。

  2009年罗山溪乡狮子村彭家屋基组迁出60300人;小沟乡单场村单场组迁出35175人;单场村老房子组迁出30150人;巴姑乡花椒村二组迁出50250人,花椒村三组迁出25125人,共迁出2001000人。

  罗山溪乡狮子村彭家屋基组安置60300人;单场村单场组安置35175人,单场村老房子组安置30150人;巴姑乡花椒村二组安置50250人,花椒村三组安置25125人,共安置2001000人。

  2010年箐口乡蕨箕村一组迁出25125人;蕨箕村二组迁出20100人;蕨箕村三组迁出25125人;蕨箕村四组迁出30150人;蕨箕村五组迁出20100人;蕨箕村六组迁出30150人;  镇城镇柳口村柳口六组迁出25125人;柳口村柳口七组迁出25125人。共迁出2001000人。

  箐口乡蕨箕村一组安置25125人;蕨箕村一组安置20100人;蕨箕村三组安置25125人;蕨箕村三组安置30150人;蕨箕村五组安置20100人;蕨箕村五组安置30150人;镇城镇柳口村柳口六组安置25125人;柳口村柳口六组安置25125人。共安置2001000人。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总投资455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3500万元,占总资金的70%,地方配套1050万元,占总投资的30%

  以工代赈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

  2006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73.5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92.5万元,乡村公里建设9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82万元,输电线路62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学校15万元,卫生院5万元。

  2007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70.8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70.2万元,乡村公里建设128万元,人畜饮水工程62万元,输电线路54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学校20万元,卫生院15万元。

  2008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65.5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91.5万元,乡村公里建设11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62万元,输电线路66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学校10万元,卫生院10万元。

  2009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69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52万元,乡村公里建设133万元,人畜饮水工程64万元,输电线路64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学校29万元,卫生院9万元。

  2010年投入70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71.2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43.8万元,乡村公里建设94万元,人畜饮水工程80万元,输电线路104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0万元,学校22万元,卫生院5万元。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领导机构是雷波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主体是雷波县以工代赈办。项目由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组织县以工代赈办、扶贫办、财政、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等单位共同实施。各项目涉及单位应当做好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和准备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即分工,又合作,达到统筹捆绑、协调发展。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强化政府行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财政、林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共同保证移民搬迁的顺利实施。同时要求土地部门解决好宅基地的审批问题;公安民政部门解决好移民的户籍迁移问题;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解决好移民村的通路、吃水、通电问题;林业部门解决好移民建房用材的依法审批问题;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部门规划解决好学校、医疗、广播电视的问题;农业、科技、畜牧、财政、农行部门帮助移民村开辟生产门路等后续发展问题。

  在实施移民搬迁,做好移民户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很重要。一些移民往往怕离故土,怕到异地受歧视,怕适应新环境,“宁可受贫苦,不愿离故土”。针对这些思想,在广泛宣传移民政策的同时,组织移民群众考察移民新址,在迁移去向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特别是在补助资金及相关政策落实上,坚持村务公开,对集中统一建房实行工程材料采购公开招标,接受群众监督,使搬迁户消除顾虑和担心。

  搞好移民搬迁,还要妥善处理好涉及的相关问题,如债权债务问题,移民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它村级组织的建立健全问题等。

  二、项目管理

  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是以工代赈资金安排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要求,强化计划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竣工管理。

  一是项目实施管理。以工代赈办作好牵头工作,积极主动会同扶贫、交通、农业、水利、畜牧、教育、卫生等部门,按计划实施好下达的建设规模和内容,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各司其职,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确保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积极主动与发展计划局、财政局、扶贫开发办沟通关系,在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过程中,主动邀请纪委、监察、审计部门介入,定期进行监察、审计。此外,以工代赈办和其它业务主管部门,应全力投入整个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积极主动配合其它部门参与工程实施。发展计划部门(以工代赈办)按职能、职责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作好工程的前期论证、审批和项目投资计划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指派专人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负责组织工程验收上报。 

  二是资金管理。财政部门对用于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的以工代赈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管理,严格补助标准,杜绝超预算项目,积极组织地方配套资金,形成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自筹共同支持易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开展,杜绝挪用、挤占资金,及时调度项目资金,保证项目按质按时如期完成。在资金使用上要督导乡、村两级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村级村务公开,实行定期公示制度。

  三是认真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和比选制度。易地搬迁移民工程中,大宗设备及材料的采购及县以工代赈认为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实施的重要项目应采用招投标制,其余可根据工程建设需要采取比选制度或按国家规定办理,这样即减少损耗,又杜绝暗箱操作。

  四是工程监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五是工程验收。工程实施完成后,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自查验收,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护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后,为了防止人为损坏,由相关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

项目区要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管护好国家投入建设的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学校、卫生由县、工委、乡共同制定管护措施,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在95%以上,移民群众能就近就医。农业、畜牧等部门结合业务部门的特点,不但要搞好项目的设计,而且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进而为使移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水利、交通和扶贫部门结合自身工作,也要为制定相应的管护措施,达到当年建设、移民长期受益的目的。

 

第四节  实施监督

 

  由于易地移民扶贫工作涉及部门多,工程量大,单靠某一部门难以实施完成,必须多部门合作、协商搞好工程建设,县以工代赈办领导小组要与各相关项目实施单位签定责任书,将各自承担的建设任务纳入当年全县总体目标考核,实行奖惩,尤其要实行工作目标责任追究制,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人晋升和年度公务员考核的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五章  效益分析

 

  以工代赈移民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通过易地移民扶贫各项实施,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将大大降低,耕地、公路、输电、通讯、水利等设施因自然灾害损毁的程度也将大幅度减小,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雷波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得到合理保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步趋于合理;三是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得到改善,教育到位,医疗保健得力,市场信息灵通,科学技术快速推广,移民工程将促进雷波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

  

第一节  生态效益

 

  移民扶贫工程中的中低产田土改造,水利建设和畜牧生产均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移民后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促进天然林更新,封山育林,改良天然草场等,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环境,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同时,对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经济效益

  

  通过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扶贫、基本农田水利和牧业等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是对100亩中低产田土和原住房户中调整农田6900亩的改造,可每亩增加粮食100公斤,仅此一项,可增加粮食70万斤,创收50多万元,实现移民户粮增产、钱增收;二是可增加人饮水管道87.5公里,新建蓄水池321600立方米,解决人饮5000余人、1.2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及优化,增大牧业占据农业的比重,牧业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可使移民人均增收100多元。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工程完工后,不但改善了10005000人的居住环境,同时达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解决了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缓解了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移民搬迁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同时,移出和移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进一步合理化,再加上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有保证,医疗保健得力,移民扶贫将推动雷波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附件:

  1、编规说明

  2、雷波县需易地移民搬迁贫困村现状表

  3雷波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划表

  4、雷波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规划示意图

  5、雷波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