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和依据

 

  甘洛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山区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州定贫困县,20021月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我县从1994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开展了形象扶贫、新村建设、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扶贫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未摆脱靠天吃饭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局面,特别是生存条件恶劣和部分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的贫困农户仍然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为了彻底改善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省、州的扶持下,进入新世纪后的2002年——2004年,实施了移民扶贫7233076人,通过工程的实施,移民户摆脱了生存条件差的环境,为今后脱贫致富报告了条件,使移民贫困农户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但是截止2004年底仍有290212949人亟需实施易地移民搬迁,这些农户主要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10034350,居住在地质灾害严重地区17487976,居住在严重地方病地区151623,为了彻底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四川省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我县2006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专项。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高山移往矮山,地质灾害严重移位生存条件较好地方的办法。移出区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地方病严重,涉及19个乡(镇)44个村,计划移民14487240人,分别占应搬迁户数的50%和人口的55%,其中:前进乡跑马村三、四组1890人、桥头村三组1050人、尔姑村五组30150人、自物村一组23115人;新茶乡觉姑马村一组20100人、安吕洛村三组25125人;两河乡两河村26130人;海棠镇大桥村1680人、徐家山村1785人;蓼坪乡小河村38190人;玉田镇阿寨村瓦伍组1365人、罗马村高峰组30150人、林杂村林杂组50250人;团结乡蒋火山村东风组38190人、克加普村春林组37185人;玛麻村哈七组45225人、双河村顺河组35175人;则拉乡磨房村差达组201000人、特吉村则坡组30150人、作可洛村一组40200人;嘎日乡东风村47235人、上游村31155人、红旗村74370人;阿兹觉乡凉红村普子组20100人、自勒村比尔组945人、吉乃彝各村衣布拉达组68340人、阿兹觉村上乃牛组1785人、卡尔村措挖组30150人;黑马乡娃姑洛村二组1575人;吉米镇哈洛村哈洛组36180人、哈洛村瓦足组22110人;阿嘎乡皮觉村皮觉组25125人、皮觉村哈七组24120人;斯觉镇依乌村尔玛组29145人、哈布村哈布组30150人、石德村新近组22110人;里克乡居什村一组51255人;拉莫乡觉日村觉日组1260人;普昌镇足木村红光组87435人、西西呷村联合组26130人、以达村独路组46230人;阿尔乡眉山村乃呷组57285人、所池村乃洛组42210人、地坝村博格组29145人;新市坝镇柳姑村27135人。项目实施期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坚持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为中心,变破坏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使移出区逐步实施退耕还草,减少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达到脱贫致富。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搬迁地主要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点、严重地方病地区,包括前进乡、新茶乡、两河乡、海棠镇、蓼坪乡、玉田镇、团结乡、则拉乡、嘎日乡、阿兹觉乡、黑马乡、吉米镇、阿嘎乡、斯觉镇、里克乡、拉莫乡、普昌镇、阿尔乡、新市坝镇等19个乡(镇)44个村1448户、7240人。搬迁户建设住房121735m2 (每户84平方米),建设厨房、畜圈、厕所等附属设施共61200m2(户均42平方米),人均调整土地1.2亩共8793亩,安置地配套建设人畜饮水架设管道173km、蓄水池441360m3,新建改建公路158.2公里,输电线路173km,村小学213940m2,村卫生所272315m2等。

  三、投资估算

  按规划搬迁1448户,7240人,项目总投资517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总投资3621万元,用于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436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40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346万元,乡村公路建设316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1159万元,输电线路建设692万元,学校建设192万元,卫生院建设80万元。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情况

 

  甘洛县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地势山峦起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县境内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570米。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独特的气候条件,甘洛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立体农业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16.2℃,年均日照1661小时,年均降雨量880毫米,全年无霜期307天。

  县内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有低温阴雨、霜冻、洪涝、泥石流、冰雹,冬春干旱。

 

第二节  贫困状况

 

  甘洛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解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居住在边远山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群众贫困状况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截止2004年底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8.7753万人,占总人口的48%637元以下的有4.6118万人,占总人口的26%;同时,农村生产力相当落后,大部分山区特别是边远山区仍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广种薄收,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处于高投入、轻管理、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之中,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成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全县有自然环境恶劣的村123个村,8.347万人饮水困难,5万人住房困难,130个村不通公路,47个村不通电;有的农户甚至还过着缺油少盐、冬寒春饥的日子;全县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脆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部分高二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方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可持续发展难度大。3、社会发育滞后,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一是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难和难上学的现象还很普遍;农村成人文盲、半文盲人数还比较多。二是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地方病、传染病的监控、防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将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质灾害频繁、地方病严重地区的1448户、7240人迁出安置,这些群众的居住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生产方式落后,居住条件差,仍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实施搬迁后,将1448户、7240人落实到46个安置点安置,其中集中安置8514255人,分散安置5972985人。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新建乡村公路115.7公里,改造乡村公路42.5公里;建蓄水池1360m3;维修安置地村小和新修建移民小学213940m2;村卫生所272315m2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完成后,各相关单位与项目乡(镇)、村、组共同研究制定措施,搞好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学校、卫生所等设施的管护,充分发挥效益,提高移民生活水平。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扶持我县易地搬迁工程,“十五”期间,共投入以工代赈赈资金400万元,实施易地搬迁723户,受益人口3076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乡村公路26.5公里,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3.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20公里,新建住房70456320m2,维修住房38套,极大改善了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虽然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每户的补助资金建房都不够,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缺口较大,更缺乏后续发展资金;二是受地形条件限制,集中成片安置难度很大,只能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三是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户数较多,但上级的投入有限,下达的指标少,每年仅有200户左右,指标少,需要搬迁的户数多,群众意见较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甘洛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对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为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在“十一五”期间完成19个乡(镇)44个村的14487240人的易地搬迁任务。

  二、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群众自愿、国家扶持、社会帮助的原则,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陡坡地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生存环境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的贫困农户迁出,安置在交通、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易地扶贫搬迁将分布在前进乡、新茶乡、两河乡等19个乡镇44个村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严重的1448户,7240人整体或部分迁出,集中和分散安置本乡及新市坝镇、石海乡、普昌镇、阿尔乡等21个乡(镇)的交通、通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建设任务

  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400亩,新开垦971亩,从原住户中调整农田7422亩;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蓄水池1380立方米,铺设人畜饮水管道173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73公里;公路:新建115.7公里,改建 42.5公里;牧业生产设施建设:建设草场493亩,牲畜饲养设施36925平方米;农户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建住房1448幢、121735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61200平方米;建学校21所、3940平方米;建卫生所27所、2315米。

 

第三节  分年度实施计划

 

  2006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02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总投资715万元。建设基本农田1495亩,牧业生产设施7650m2,建水池265m3,铺设引水管29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32公里,建住房28624280m2,附属设施12345m2,架设输电线路35公里,建学校350m2,卫生所320m2。共搬迁2861430人。

  迁出地为:前进乡跑马村三、四组迁出1890人,桥头村三组迁出1050人,尔姑村五组迁出30150人,自物村一组迁出23115人;两河乡两河村迁出26150人;团结双河村顺河组迁出35175人;阿兹觉乡上乃牛组迁出1785人;阿嘎乡皮觉村迁出49245人;里克居什村一组迁出51255人;新市坝镇柳姑村迁出27135人。

  安置地为:前进乡跑马村三、四组安置1890人,桥头村三组安置1050人,尔姑村一组安置30150人,自物村一组安置23115人;两河乡两河村安置26150人;团结双河村顺河组安置35175人;阿兹觉乡瓦哈组安置1785人;石海乡石海村安置户25125人,阿尔乡乃巫组安置24120人;里克居什村一组安置户255人;新市柳姑村安置27135人。

  2007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0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总投资723万元。建设基本农田1774亩,建设草场30亩,牧业生产设施6325m2,建水池240m3,铺设引水管43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63公里,建住房28924490m2,附属设施11690m2,架设输电线路38公里,建学校670m2,卫生所465m2。共搬迁2891445人。

  迁出地为:玉田镇罗村高峰组迁出30150人;团结乡蒋火山村东风组迁出38190人;则拉乡磨房村差达组迁出20100人,特吉村则坡组迁出30150人;嘎日乡东风村迁出47235人;阿兹觉乡吉乃彝各村衣布拉达组迁出68340人;黑马乡娃姑洛二组迁出1575人;斯觉镇依乌村尔玛组迁出29145人;拉莫乡觉日村觉日组迁出1260人。

  安置地为:玉田镇罗马村高峰组安置30150人;团结乡蒋火山村共和组安置38190人;则拉乡磨房村差达组安置20100人,特吉村泽木古西组安置30150人;嘎日乡跃进村安置47235人;阿兹觉乡吉乃彝各村木什足组安置68340人;黑马乡一铁阿莫村三组安置1575人;斯觉镇依乌村以支组安置29145人;拉莫乡尔库村二组安置1260人。

  2008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99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总投资698万元。建设基本农田1659亩,建设草场200亩,牧业生产设施6700m2,建水池310m3,铺设引水管35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40公里,建住房27922320m2,附属设施12555m2,架设输电线路31公里,建学校1000m2,卫生所460m2。共搬迁2791395人。

  迁出地为:新茶乡觉姑玛村一组迁出20100人,安吕洛村三组迁出25125人;海棠镇大桥村三组迁出1680人,徐家山村三组迁出1785人,唐家湾村迁出1155人;阿兹觉乡凉红村普子组迁出20100人;普昌镇足木村红光组迁出87435人,西西呷村联合组迁出26130人;阿尔乡眉山村乃呷组迁出57285人。

  安置地为:新茶乡觉姑玛村一组安置20100人,安吕洛村二组安置25125人;海棠镇大桥村三组安置1680人,徐家山村三组安置1785人,唐家湾村三组安置1155人;阿兹觉乡凉红村乌古角莫组安置20100人;普昌镇足木村红光组安置87435人,西西呷村联合组安置26130人;阿尔乡眉山村以呷组安置户285人。

  2009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986万元,以工代赈资金总投资690万元。基本农田建设2073亩,建设草场63亩,牧业生产设施6875m2,建水池265m3,铺设引水管33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25.7公里,建住房27621295m2,附属设施11880m2,架设输电线路38公里,建学校970m2,卫生所480m2。共搬迁2761380人。

  迁出地为:蓼坪乡小河村迁出38190人,玉田镇阿寨村瓦伍组迁出1365人,林杂村林杂组迁出50250人;则拉乡作可洛村一组迁出40200人;嘎日乡红旗村迁出74370人;阿兹觉乡自勒村比尔组迁出945人,卡尔村措挖组迁出30150人;斯觉镇石得村新近组迁出22110人。

  安置地为:蓼坪乡小河村二组安置38190人,玉田镇阿寨村阿寨组安置1365人,林杂村林杂组安置50250人;则拉乡作可洛村阿差尔姑组安置40200人;嘎日乡觉莫村安置74370人;阿兹觉乡自勒村自勒组安置945人,卡尔村卡尔组安置30150人;普昌镇西西呷村安置22110人。

  2010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13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总投资795万元。建设基本农田1792亩,建设草场200亩,牧业生产设施9375m2,建水池280m3,铺设引水管33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33公里,建住房31828720m2,附属设施12730m2,架设输电线路31公里,建学校950m2,卫生所590m2。共搬迁3181590人。

  迁出地为:团结乡克加普村春林组迁出17185人,玛麻村哈七组迁出45225人;嘎日乡上游村迁出31155人;吉米镇哈洛村哈洛组迁出36180人,哈洛村瓦足组迁出22110人;斯觉镇哈布村哈布组迁出30150人;普昌镇以达村独路组迁出46230人;阿尔所池村乃洛组迁出42210人;阿尔乡地坝村博格组迁出29145人。

  安置地为:团结乡克加普村宏基组安置7185人,玛麻村哈七组安置45225人;嘎日乡觉果村安置31155人;新市坝镇毕一市村西西呷组安置36180人,新市坝镇甲古村阿洛俄组安置22110人;新市坝镇临时村安置30150人;普昌镇以达村独路组安置46230人;阿尔所池村入卜组安置42210人;阿尔乡公路边安置29145人。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易地移民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517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投资3621万元,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如下:

  2006年总投资102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15万元,其中用于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74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81万元,人畜饮水工程58万元,乡村公路建设66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68万元,输电线路140万元,学校17万元,卫生院11万元。

  2007年总投资10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22.5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88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67万元,人畜饮水工程86万元,乡村公路建设55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25万元,输电线路152万元,学校33万元,卫生院16万元。

  2008年总投资99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98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82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7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7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75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07万元,输电线路124万元,学校49万元,卫生院16万元。

  2009年总投资98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9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103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74万元,人畜饮水工程66万元,乡村公路建设57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175万元,输电线路152万元,学校47万元,卫生院17万元。

  2010年总投资113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95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89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103万元,人畜饮水工程66万元,乡村公路建设63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283万元,输电线路124万元,学校47万元,卫生院20万元。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组织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等单位共同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以工代赈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工代赈办、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财政、林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责组织相关项目的实施,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项目管理

  1、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主要是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县以工代赈办和财政局按3:3:3:1拨付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设立专帐,由专人负责管理,完善项目档案,严格资金使用报帐制。

  2、招投标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物资、材料全部实行议标制,并落实专人负责购买,这样即减少损耗,又杜绝暗箱操作。

  3、工程监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工程验收:工程实施完成后,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自查验收,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护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后,为了防止人为损坏,由相关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

 

第四节  实施监督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监督和管理,并与各相关项目实施单位鉴定责任书,视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一是新开垦农田971亩,改造中低产田土400亩,实行坡改梯后,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二是搬迁地实行退耕还草和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优质牧草并实行封禁管理,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长江上游水源,再造秀美甘洛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三是利用草场建设和迁出地退耕还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充足草料,有利于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完成后,一是广大移民节约大量农业生产成本和减少各种费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行科学种田,将使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300元以上;二是通过中低产田土改造、退耕还草、发展经济林木、草场建设等,将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将分散边远的农户集中安置便于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节约大量投资。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使项目区1448户农户7240人,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置地。一是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缓解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可以促进甘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甘洛社会进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便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对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可以促进贫困农户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甘洛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