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和依据

  

  布拖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万亩,林地84万亩,草地118万亩。全县地理气候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指布拖、拖觉、西溪河三个坝子面积共15万亩和衣某、西溪河、拖觉、交际河四片陡坡和缓坡),两条江河绕县过(指流经布拖的金沙江和西溪河),九分高山一分沟(县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占全县幅员面积的89%,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占11%),立体气候灾害多(常年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境内最高的阿布择鲁山海拔3891米,最低的“三江”汇合口海拔535米,高差3300多米。县城海拔2385米,距州府西昌114公里,全县分5个片区工委,辖3个镇、27个乡、189个村、10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万人,有彝、汉、苗等13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94%,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3%。布拖县1986年被列为省定贫困县、国定贫困县,1998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7个牧区半牧区贫困县、331个工业贫困县和1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之一。

  我县从1986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开展了温饱工程、形象扶贫工程、新村建设、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扶贫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未摆脱靠天吃饭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局面,特别是高寒山区和部分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的贫困农户仍然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新阶段扶贫时期,我县在贫困地区新增基本农田85公顷,解决了3.95万人、2.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及改扩建乡村公路184公里;新增及改良人工草场321.2公顷;20个村6265户贫困户实施了新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实现了人畜分居;实施了12555553人的移民安置工作,使搬迁农户做到了“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截止2004年底,全县仍有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量低,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因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长期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居住在“三房”中的农户还有21769户、97958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和生存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仍有5330户、23991人亟需实施易地移民搬迁,以便彻底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根据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启动“三州”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赈办〔200517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我县2006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专项。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按照科学选点,合理规划,“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精神,本着今后发展有潜力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采取将生存条件恶劣、具有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隐患的贫困村移至生存条件较好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的措施,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十一五”期间移出海拔2800米以上生存条件差的或具有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隐患的贫困村,涉及4个乡(镇)5个村,计划移民5152511人,其中:特木里镇各则村112505人,拖觉镇菲土鲁村104499人,美撒乡美撒村98501人,补洛村泰几乃村101504人,特木里镇洛日村100502人。项目实施期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是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搬迁及住房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使整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可彻底改善贫困村容村貌和农户的居住条件,使贫困农户告别居住木瓦板房、石板房、茅草房的历史,实现人畜分居;通过水电路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户生活习惯得到整体改善与转变,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返贫率;同时面向进行小集镇建设,加快商品流通,提高农户经济意识综合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商品经济发展。为农户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搬迁地主要为海拔2800米以上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和部分自然灾害频繁具有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隐患的二半山以上的贫困山村,包括特木里镇各则村、拖觉镇菲土鲁村、美撒乡美撒村、补洛乡泰几乃村、特木里镇洛日村等4个乡(镇)5个村515户、2511人。搬迁户户均修建住房78m2共计39000m2 ,建设厨房、厕所、院坝等附属设施户均50m2共计25000m2,户均修建畜圈30 m2共计15000m2 ,户均调整土地4.5亩共计2250亩,安置地配套架设人畜饮水管道35.7km、蓄水池5175m3,输电线路58.5km,新改扩建公路21.7公里,修建村小学1220m2等。

  三、投资估算

  按规划搬迁515户,2511人,总投资13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250万元,群众自筹125万元。其中:用于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235.5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17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106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27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550万元,输电线路151.5万元,学校35万元。

  布拖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情况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地理坐标间于东经102°43′—103°03′,北纬27°16′—27°55′之间,区域南北长73.6公里,东西宽33.6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山脉呈南北延伸,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以中山地貌为主,区域海拔5353891,高差达3356米;东南和南部为深切割地带,河床深切,谷底狭窄,谷坡和陡壁峭竣,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中部和北部为中切割地带,有开阔的山原,山区地面切割微弱,起伏缓和,可见一、二级夷平地,山原上有面积不等的山间小盆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

  布拖气候属亚热带滇北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大。气候性灾害有阴雨、霜冻、绵雨、洪涝、泥石流、冰雹,春旱缺水、冬寒风大,尤以高山、二半山为最。

  

第二节  贫困状况

  

  布拖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广大群众过着“吃饭靠返销,用钱靠救济,住房不避雨”的生活,虽然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有一定改善,但仍然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群众贫困状况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1、全县还有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量低,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村生产力相当落后,大部分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仍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加之农作物品种单一,广种薄收,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处于高投入、轻管理、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之中,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因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长期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当地农民为了生存,人为的破坏,使本来就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使之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土地肥力严重退化。全县目前居住在“三房”中的农户还有21769户,97958人,居住在高海拔需搬迁的农户有5330户,23991人,全县有自然环境恶劣的村65个,8.84万人饮水困难,9.4万人住房困难,还有56个村不通电,45个村不通电话,60个村不通公路,已通公路的,也由于等级低,在雨天大多无法通行;全县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脆弱,部分高二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严重。2、新村扶贫、移民扶贫补助标准低,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群众自筹资金困难,根本无法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配套资金。3、由于信贷扶贫资金的政策性和银行的商业性运作很难实现,相关的规章制度很难结合,有效的扶贫项目有限,大范围的分散的到村、到户扶贫贷款解决不了贫困的根本问题,适宜当地扶贫的有效发展项目少,因此到村到户贷款大部分是直接用于消费,解决当年的温饱问题。4、社会发育缓慢,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布拖县村点学校绝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除了教室和课桌外,基本一无所有;各级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教学用具、图书和文体器材;教师住房紧缺并且危房多,教师住房中D级危房就有6000多平方米;寄宿制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生活补助低;教师队伍量少质弱,现有公办教师1030人,代课教师270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目前全县30个乡镇卫生院,有4个乡镇卫生院无房屋,7个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属危房,不能继续使用,190个村卫生站中只有30个有房屋,余下的160个村卫生站无房屋,而且各类医疗设备都属70-80年代的产品,都是“带病”运行。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工作人员2.05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1人,有253名卫技人员,其中副高级职称仅1人,中级职称仅65人。5、贫困户家庭人口“两多一缺”——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特别是老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小孩)比重较高。在贫困户中,夫妇与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76.5%;贫困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长期患重病的人较多。大部分贫困户没有医疗保障,普遍缺医少药;家庭劳动力“两低一少”——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参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少。贫困户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17%6、人才队伍建设困难重重。由于布拖县是一个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总量纵向比较,虽有所增加,但横向与经济发达区比较,差距很大。全县有各类人才27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9人,仅占0.6%,中级和初级占99.4%。二是人才分布不均。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级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农业、畜牧等系统;三是人才观念不新。事业单位技术人才观念滞后、思想保守、缺乏到基层、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人才总量不足之中存在过剩的“倒三角形”现象。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特木里镇各则村、拖觉镇菲土鲁村、美撒乡美撒村、补洛乡泰几乃村、特木里镇洛日村等4个乡(镇)5个村515户、2511人。均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个别乡村有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隐患,且这些群众的居住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灾返贫最为突出,脱贫成果巩固难,这些区域交通较为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生产方式落后,居住条件差。失学状况严重,文化、教育、科技的整体水平还较低,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浓厚的小农意识、传统意识、封建意识等等始终缠绕着贫困的农牧民,使他们长期无法摆脱愚昧,无从增强自信,无力改变贫困,缺少自我脱贫的能力;卫生基础设施几乎没有,缺医少药,农民就医难,残疾人比例较高,人均纯收入不足685元,贫困程度深,仍然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水平发展阶段。

  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生态脆弱、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加之受自然条件制约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农户无可持续发展资源和脱贫致富路径,农户的生产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能得到根本转变。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扶持我县的易地搬迁工程,“十五”期间,共投入1410万元, 实施易地搬迁1122户,受益人口5371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村公路13公里,建蓄水池100m3,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3.2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3.2公里、基本农田改造2244亩,新建住房112297614m2,极大的改善了高寒山区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虽然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每户的建房补助资金都不够,土地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缺口较大,更缺乏后续发展资金;二是受地形条件限制,集中成片安置难度很大,只能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三是我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户数较多,但上级的投入有限,下达的指标少,需要搬迁的户数多,群众意见较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布拖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对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依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实际,尊重民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将完成4个乡(镇)5个村的5152511人的易地搬迁任务,明显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二、原则

  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组织扶持下,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自愿搬迁、集中连片”原则,坚持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具有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隐患的贫困村优先搬迁,实施易地搬迁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近、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陡坡地区,存在通路难、通电难、通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的贫困户进行易地移民搬迁扶贫,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易地扶贫搬迁将特木里镇各则村112505人集中安置在各则村老古觉莫点,拖觉镇菲土鲁村104499人集中安置在菲土鲁村日柱点,美撒乡美撒村打黑地点98501人集中安置在美撒村保基乃点,补洛村泰几乃村打撒洛古点101504人集中安置在泰几乃村惹联年点,特木里镇洛日村100502人集中安置在洛日村机日嘎铁点。

  二、建设任务

  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500亩,从原住户中调整农田1750亩;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蓄水池175立方米,铺设人畜饮水管道35.7公里;架设输电线路58.5公里;公路:新建4公里,改建 17.7公里;牧业生产设施建设:建设草场1250亩,牲畜饲养设施15000平方米;住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建住房515幢、3900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25000平方米;建学校1220平方米。

  

第三节  分年度实施计划

  

  2006年特木里镇各则村迁出112505人集中安置在特木里镇各则村老古觉莫点。

  2007年拖觉镇菲土鲁村迁出104499人集中安置在菲土鲁村日柱点。

  2008年美撒乡美撒村打黑地点迁出98501人集中安置在美撒村保基乃点。

  2009年补洛乡泰几乃村打撒洛古点迁出101504人集中安置在泰几乃村惹联年点。

  2010年特木里镇洛日村迁出100502人集中安置在洛日村机日嘎铁点。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总投资137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250万元,群众自筹125万元。

  以工代赈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2006年投入25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40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32万元,乡村公路建设8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2万元,输电线路23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100万元,学校35万元。

  2007年投入25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40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32万元,乡村公路建设17万元,人畜饮水工程26万元,输电线路35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100万元。

  2008年投入25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40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32万元,乡村公路建设24万元,人畜饮水工程21万元,输电线路33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100万元。

  2009年投入25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40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32万元,乡村公路建设18万元,人畜饮水工程21万元,输电线路39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100万元。

  2010年投入250万元,其中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40万元,牧区生产设施建设32万元,乡村公路建设23万元,人畜饮水工程24万元,输电线路31万元,住房及附属设施100万元。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件大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领导小组,由县以工代赈办牵总负责,组织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交通等单位具体共同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以工代赈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工代赈办、扶贫、畜牧、农业、水利、教育、交通、财政、林业、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责组织相关项目,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项目管理

  1、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主要是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因此必须设立专帐,由专人负责管理,资金使用实行报帐制。

  2、工程监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工程验收:工程实施完成后,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自查验收,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护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后,为了防止人为损坏,由相关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

  

第四节  实施监督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监督和管理,并与各相关项目实施单位鉴定责任书,视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一是改造中低产田土500亩,实行坡改梯后,起到保水保土、防沙固土的作用,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二是搬迁地实行退耕还草和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优质牧草并实行封禁管理,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同时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三是草场建设1250亩,提高了草场利用率,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充足的草料,推动畜牧业发展。

  

第二节  经济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农业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尤其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后,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将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使项目区515户农户2511人,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置地。一是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缓解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合理,加上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得到加强,对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同时,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使贫困农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附件:

  1、《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划编规说明》

  2、《布拖县需易地移民搬迁贫困村现状表》

  3、《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划表

  4、《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规划示意图》

  5、《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