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越西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严重的制约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至2004年底全县40个乡镇289个行政村中仍有三个乡,162个行政村不通公路,仅有的通村公路也均为等外级公路,晴通雨阻的情况非常普遍,广大农村出行难,学生上学难,生产和生活物资调入难,生产产品运出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为了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和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对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围绕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服务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宗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编制越西县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乡村公路工程建设专项。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越西县县乡道路通乡通村发展规划20032010》;

  3、《越西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0年—2020年》;

  4、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四川省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5、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村级道路建设标准》;

  6、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根据“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本规划区域为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40个乡镇54个行政村,受益人口7.9万人。为“万村扶贫”的重点区域。

  二、规划期

  本规划期限为五年(2006年—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的建设,完成54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建成基本级公路211.8公里,其中新建通村公路5条,里程为32.5公里,改建通村公路49条,里程为179.3公里,新建桥涵40座,共176延米,使我县乡镇通乡公路率达100%,通村公路率达65.4%,估算投资1769万元。使全县40个乡镇54个村、24500户、7.9万人口受益。“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乃托、新民、中所、大瑞为主骨架,新民、城关、中所为中心,以两个进出口路向各行政村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越西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乡村公路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公路路网情况

 

  一、地理位置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2000″——102°3402″,北纬28°1807″——28°5301″之间,东邻美姑,南接昭觉、喜德,西接冕宁,北连甘洛、石棉。距州府西昌市130公里,全县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3公里,幅员2256.47平方公里,折合338.47万亩,其中常耕地34.23万亩,占10.11%,林地面积68.09 万亩,占20.12%,草场面积55.873万亩,占16.51%。全县辖40个乡镇289个行政村,总人口25.5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7.085万人占总人口的67%

  二、地形地貌

  越西县地处四川西南部,凉山州北部,位于康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东北麓,属大凉山山系。县城地处东经102°31′北纬28°39′,海拔1661.6米。山地占90%以上,以山、谷相间的中山宽谷地貌为主要特征。整个地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主要山脉:东部尔尚和古——碧鸡——库莫洛山——麻姑火普山;格普阿莫——年渣果火;中部猫儿山——东山;西部阳糯雪山——西山。四条山脉南北纵贯。与县内主要河流宝珠拉达河、则普拉达河、普雄河、越西河相间分布,形成拉吉——申果、普雄、越西3个宽窄不等的河谷地带。越西河流切割剧烈。海拔高差悬殊大,境内最高海拔4791米,最低海拔1170米。

  三、气候特点

  越西县地处亚热带区的过度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四季不太分明,春迟秋早,夏季短暂。年温差较大。夏季降雨集中,空气湿润,干雨气候分明;秋季降温迅速,多绵雨;冬春少雨,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部份地区春秋季相连。

  四、地质结构

  越西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处康滇古陆的一部分,属奥陶系。下古生代以来,由于几度强烈不等的升降运动,形成基底和盖层全面褶皱和现在的地质构造。其地质构造近似南北走向,且被斜、向斜与断裂相互平行比较有规则,出现褶皱、断裂、断层、被斜、向斜。

  五、公路路网状况

  我县的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成昆铁路沿南北方向横贯全境,共长69.664公里,铁路经甘洛进入越西,经过顺河、下普雄、中普雄、上普雄4个区进入喜德县。区间设白果、白石岩、乃托、铁西、下普雄、拉白、普雄(三等站)、上普雄、尔塞河9个站。但是仅有4个车站通公路。全县境内没有国道公路通过,省道(乌金路)111公里,县道公路225公里,40个乡镇中到2004年底还有一个乡不通公路,我县的主要公路集中在县城、新民镇、普雄镇、乃托镇一带,东南部路网相对较密,西北部较疏,林区专用公路主要集中在申果区和北沙河一带,自国家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区公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以上情况,我县的公路路网存在东西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网络及技术等级低的现状。亟待需要形成以通往乡镇为骨干,连接村组的农村公路网。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越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90个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12.12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路子窄、增收能力不强。这部分人口也主要集中在申果、上普雄、下普雄等高山偏远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大多数行政村处于典型的边远高寒彝族聚居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条件将当地的农产品变为商品,只能自产自销,严重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和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节  乡村公路现状

 

  全县县道及县道以下公路总里程为1115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225公里,乡道197公里,村道公路69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四级公路28公里,其余均为等外级公路。按路面类型分,有沥青表处路面28公里,其他均为天然泥土路面。全县公路密度为49.4公里/100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6.5公里,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全县40个乡镇中至今仍有一个乡不通公路,全县289个行政村仅有127个村通公路,占总数的44%,通村公路路基100%属等外级公路,路基宽3米左右,路面100%属天然泥土路面。通村公路缺乏挡防及桥涵排水设施,因本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乡二级财政无力将养护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故农村公路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

  成昆铁路贯穿越西全境共69.664公里,设有9个火车站,但有5个火车站不通公路,未形成运输网络,使火车运输便宜的优势受到极大的制约。当地人民群众出行或出售农产品及运输农资均需人背马驮步行几十公里才能实现。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以工代赈项目的投入对我县的交通建设起着极大的作用,历年来我县利用以工代赈资金修建了马拖桥、达布觉桥、团结桥、足吾桥,中冕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以工代赈资金790万元,完成以工代赈交通项目乡村公路建设342.6公里,乡村公路桥梁 6座,完成的土石方量32m3,挡土墙16000m3,完成投资88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90万元,地方自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95万元。解决了19乡镇283.6万人口的通行难问题。

  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工代赈仅是补助性质,还需要地方配套,而我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无力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投工投劳人为增加群众负担;资金、技术力量相对缺乏,造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进度缓慢,达不到即定的标准要求,建议提高公路补助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的建设。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围绕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县道路交通网络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

  坚持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当地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把反贫困和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规划的实用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三、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建成通村公路211.8公里,新建桥涵40座,解决40个乡镇54个村7.9万人口的出行难问题。到“十一五”末使全县的通村数达189个,通村公路里程达904公里, 使全县的不通公路的村减少到100个,通村率达到65.4%。到2010年力争使40个乡镇的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由现在的2.5%提高到10%,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乃托、新民、中所、大瑞为主骨架,新民、城关、中所为中心,以两个进出口路向各行政村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按照“重点建设不通村村道,打通毗邻乡镇通道,加快出口、断头、经济路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县40个乡镇54个村中分年实施。逐步形成一个以县道为骨干,以乡道为支撑,村道为网络的全县公路交通网。使我县的交通条件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我县将按照打通主骨干道,提高等级路,延伸乡村道的总体思路,确定我县通村公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发展目标。

  二、建设任务

  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提高乡村道路路网覆盖面、道路等级、通达深度,到2010年新增通公路村54个,通村率达到65.4%,新建公路里程32.5公里,改建通村公路里程179.3公里,桥涵176.0延米/40座。其中,2006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2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8.6公里,桥涵64延米/16座。2007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1个村,公路建设里程38.8公里,桥涵28延米/7座。2008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7个村,公路建设里程25.8公里,桥涵40延米/8座。2009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2个村,公路建设里程40.8公里,桥涵20延米/5座。2010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12个村,通村里程达47.8公里,桥涵24延米/4座。

  

第三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211.8公里,新建桥涵40座,共176延米,总需资金176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建设资金16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9万元。分年度资金需求为:

  12006年建设712村通村公路58.6公里,桥涵64延米/16座, 估算投资550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0万元。

  22007年建设911村通村公路38.8公里,桥涵28延米/7座,估算投资303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7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8万元。

  32008年建设57村通村公路25.8公里,桥涵40延米/8座,估算投资251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2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4万元。

  42009年建设1112村通村公路40.8公里,桥涵20延米/5座,估算投资306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7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1万元。

  52010年建设1112村通村公路47.8公里,桥涵24延米/4座,估算投资359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23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6万元。

  

第四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按照建设重点和轻重缓急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优先顺序为:

  2006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7个乡,12个村,58.6公里,桥涵64延米/16座,总需资金5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500万元,具体为:

  中所镇:

  乌金路——和平村,新建公路里程12.5公里,桥涵20延米/7座,需资金14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30万元。

  乌金路——龙泉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12延米/3座,需资金4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

  陶家营村——五里牌村,新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涵12延米/3座,需资金6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1万元。

  书古乡:

  乌金路——红旗村,改建公路里程1.7公里,需资金1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

  乌金路——巴足洛村,改建公路里程10公里,需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拉白乡:

  中乃路——拉白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 30万元。

  四甘普乡

  中乃路——机德村,改建公路里程1.7公里,需资金1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

  中乃路——瓦支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拉普乡:

  中乃路——乡政府,新建公路里程7.5公里,需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五里箐乡:

  乡政府——足吾村,改建公路里程1公里,桥涵10延米/1座,需资金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万元。

  乌金路——马扎洛村,改建公路里程1公里,需资金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万元。

  瓦普莫乡:

  乡政府——瓦普莫村,改建公路里程6.7公里,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2007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9个乡,11个村,38.8公里,桥涵28延米/7座,总需资金30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275万元,具体为:

  梅花乡:

  打土村——梅花村,改建公路里程7.8公里,需资金5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7万元。

  乌金路——打土村,改建公路里程1公里,需资金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万元。

  乃托镇:

  乃托村——白石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10延米/1座,需资金3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3万元。

  铁西乡:   

  中乃路——打子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需资金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万元。

  尔觉乡:

  阿来吾村——彩洛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4延米/1座,需资金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四甘普乡:

  依木洛村——宝西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2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中普雄镇:

  中乃路——呷古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需资金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万元。

  乌金路——且拖村,改建公路里程2公里,桥4延米/2座,需资金2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马拖乡:

  乌金路——马拖村,改建公路里程2公里,桥涵4延米/2座,需资金2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新乡乡:

  马拖乡政府——觉巴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西山乡:

  大块村——山洪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6延米/1座,需资金4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9万元。

  2008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5个乡,7个村,25.8公里,桥涵40延米/8座,总需资金25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227万元,具体为:       

  尔赛乡:

  乡政府——洪古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8延米/2座,需资金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乡政府——斯则村,改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万元。

  乡政府——阿尔嘎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6延米/1座,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万元。

  申果乡:

  乡政府——申果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16延米/4座,需资金7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2万元。

  瓦里觉乡:

  乡政府——瓦里觉村,改建公路里程3.3公里,桥涵10延米/1座,需资金3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书古乡:

  乡政府——母枯库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瓦曲觉乡:

  乡政府——嘎多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2009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11个乡,12个村,40.8公里,桥涵20延米/5座,总需资金30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275万元,具体为:

  依洛乡:

  乌金路——树旗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8延米/2座,需资金4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

  古二乡:

  乡政府——吉吾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竹阿觉乡:

  乌金路——如宝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保石乡:

  嘎拖村——哈洛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4延米/1座,需资金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德吉乡:

  乡政府——促基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涵4延米/1座,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万元。

  乐青地乡:

  乡政府——沙马地各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需资金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万元。

  瓦岩乡:

  渔洞村——春景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保安乡:

  瓦保路——平原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4延米/1座,需资金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白果乡:

  乌金路——各俄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板桥乡:

  新保路——上涌村,改建公路里程2公里,需资金1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2万元。

  上涌村——广洪村,改建公路里程4.8公里,需资金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9万元。

  南箐乡:

  河坎村——瓦西村,改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万元。

  2010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11个乡,12个村,47.8公里,桥涵24延米/4座,总需资金35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323万元,具体为:

  越城镇:

  乌金路——新村村,改建公路里程4.3公里,需资金2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6万元。

  河东乡:

  越河路——新普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涵8延米/1座,需资金3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3万元。

  拉白乡:

  乡政府——达洛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申普乡:

  乡政府——如阿觉村,改建公路里程2.5公里,需资金1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

  大瑞乡:

  乌金路——郑家湾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万元。

  丁山乡:

  乌金路——东山村,改建公路里程7.5公里,桥涵8延米/2座,需资金6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7万元。

  新民镇:

  新保路——彩林村,改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万元。

  新保路——新建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大屯乡:

  乌金路——高桥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需资金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万元。

  大花乡:

  乡政府——斯觉村,改建公路里程2公里,需资金1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2万元。

  拉吉乡:

  乡政府——瓦尔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贡莫乡:

  布吉洛村——俄莫地各村,改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涵8延米/1座,需资金3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3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主体单位和项目业主

  

  实施的主体单位:越西县以工代赈办

  项目业主:越西交通局

  

第二节  实施的方式

  

  为加强项目领导成立越西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以工代赈办、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结束时进行自查和初步验收。项目业主县交通局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省、州有关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规定进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验收制等相关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地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农村公路建成后加强养护,根据《公路法》第八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及根据《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道及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是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实行行业管理,在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扶持,工作上协调,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评比。村道养护由村民委员会采取谁收益谁投劳养护或划任务分配给各组村民进行季节性养护等方式解决,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将乡村公路的养护给予适当补贴,切实有效地加强通村公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凉府发[2002]8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统一在银行开设以工代赈资金专户,建立专帐,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采取由县工程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填写报帐申请书,提出用款建议方案,报县以工代赈办,填发资金调度通知单,送县分管领导审核后,县财政根据调度通知,将资金划拨到工程主管部门,工程部门及时把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

  对于专业承包的项目工程,项目承包人在报帐时必须向报帐单位提供承包合同文本。

  以工代赈办、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一道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行政首长负责制。项目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

  2、工程招投标网上比选制。对技术性强、专业承包的项目,要进行招投标网上比选,尽可能的利用投资,确保工程质量。

  3、工程监督制。由各县交通局组织专业人员,严格按本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进行监督检查。

  4、工程总承包制。对工程数量精确设计定价后总体承包,以控制投资,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的用在工程建设上。

  5、工程质量终身制。工程主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针对大型项目,对每道工序、每批材料、每个合同段、每个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出现质量问题终身负责。

  6、建立项目工程统计报表和工程资料归档管理制。工程统计报表坚持月报和季报,做到数据准确,时间及时。县工程主管部门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纸、工程预决算、可研报告、承包合同、资金拨付、竣工验收材料、管护制度等都要立卷归档,并建立台帐。

  7、竣工项目实行两级验收制度。项目计划完成后,县以工代赈办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写出自查报告,并向上级以工代赈办提交验收申请,上级以工代赈办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

  三、奖惩制度

  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优良、效益好的,要给予奖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除责令补救外,视其情况追究承包建设单位和工程主管部门的行政经济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制和项目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项目奖惩制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实行奖惩分明。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农村公路的建设在施工中由于土石方开挖,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环,开挖后表土裸露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部分路段造成坍方及弃土淤堵河道。在施工中尽量利用地形条件减小大挖大填,及时种草植树,保护坡面,不会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通村公路建成后,当地人民群众可以将农产品运出销售,仅按洋芋及花椒等农产品计算就可以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2006年建成12村通村公路,预计销售洋芋25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100万元,

  2007年建成11村通村公路,预计销售洋芋3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120万元,

  2008年建成7村通村公路,预计销售洋芋5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200万元,

  2009年建成11村通村公路,预计销售洋芋12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480万元,

  2010年建成11村通村公路,预计销售洋芋14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560万元,

  通村公路的建成改善当地农户的运输条件,方便了农用物资的运进和当地农作物的运出,单花椒、洋芋等农产品外销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50元,猪牛羊等牲畜外销也可以大大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 使40个乡镇54个村24500户,7.9万人 受益,极大改变越西县交通落后现状。主骨架公路与乡村公路网络的连接,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彻底结束当地人民群众人背马驮不通公路的历史。对方便山区人民群众商品交流,促进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地材供应,劳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通过通村公路的建设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及生活物资运进山区,同时可以将新的技术信息及观念带进山区,改变落后的耕作技术及生活习惯,使山区的农业产品和畜牧产品变为商品交换,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通村公路的建成可加快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德政工程。

  越西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