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喜德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公路落后的现状,严重制约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至2004年底全县24个乡镇169个行政村仅有35村通公路且均为等外级公路,广大农村出行难,生产和生活物资调入难,生产产品运出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为了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和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对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围绕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服务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宗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编制喜德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喜德县县乡道路通乡通村发展规划20032010》;

  3、《喜德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0年—2020年》;

  4、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四川省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5、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村级道路建设标准》;

  6、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根据“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本规划区域为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24个乡镇54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2万人。为“万村扶贫”的重点区域。

  二、规划期

  本规划期限为五年(2006年—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的建设,完成54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建成四级公路299.9公里,其中新建通村公路37条,里程为191.2公里,改建通村公路17条,里程为108.7公里,使我县乡镇通乡公路率达100%,通村公路率达52.7%,估算投资305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205万元。使全县24个乡镇54个村、8400户、4.0939万人口受益。“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冕山、两河口、米市为主骨架,以冕山、县城、两河口为中心,以两个进出口路向各行政村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喜德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乡村公路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公路路网情况

 

  一、地理位置

  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1136″——102°4256″,北纬27°5315″——28°3112″之间,东邻昭觉,北连越西,西北、西南与冕宁、西昌相壤。距州府西昌市79公里,全县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59.4公里,幅员2206平方公里,全县辖24个乡镇169个行政村,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6%

  二、地形地貌

  喜德县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系东属大凉山西坡,西属小相岭余脉。境内地形复杂,群山矗立,河流切割剧烈。海拔高差悬殊大,境内最高海拔4500米,最低海拔1580米,主要山脉有瓦吉木梁子、红莫梁子、玛姑梁子等,地形以中山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高山及亚高山占22%,平坝(河谷)仅占3.8%。境内河流除尼波河为大渡河水系外其余均为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孙水河、热水河、深沟河、东河、西河、尼波河等,共有大小支流15条。

  三、气候特点

  喜德属低纬度高海拔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干燥,夏凉湿润无明显四季差别,年均气温14.1℃,气温日差11.9℃,无霜期255天,年均降雨量1006毫米,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4%,年均日照2053小时,具有日照充足、降雨集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

  四、地质结构

  喜德县地质构造复杂,喜德地处横断山脉东部,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古地中海构造带的交汇处,盆周高山地块相对滑动区。区内岩层褶皱断裂发育,结构破坏,岩体完善性差,临空条件好,稳定性差。岩石风化强烈,疏松破碎,碎屑物质丰富。加之高差悬殊,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

  五、公路路网状况

  我县的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成昆铁路沿东西方向横贯全境,共长83公里,设有10个火车站,但是仅有三个车站通公路。全县境内没有国、省道公路通过,仅有县道四级公路两条,24个乡镇到2004年底才全部通公路,通往我县米市片区(5个乡镇)的主骨干县道为断头路。我县的主要公路集中在县城光明镇、冕山、两河口一带,西部路网相对较密,东部较疏,林区专用公路主要集中在红莫片区的东西河飞播林区,自国家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区公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以上情况,我县的公路路网存在东西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网络及技术等级低的现状。亟待需要形成以通往乡镇为骨干,连接村组的农村公路网。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喜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62097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34939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路子窄、增收能力不强。这部分人口也主要集中在米市、巴久、尼波等高山偏远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大多数行政村处于典型的边远高寒彝族聚居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条件将当地的农产品变为商品,只能自产自销,严重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和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节  乡村公路现状

 

  全县公路总里程为721.9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14.23公里,乡道125.4公里,林区公路135.1公里,村道公路347.17公里。按技术等级分,有三级公路19公里,四级公路53公里,其余均为等外级公路。按路面类型分,有沥青表处路面58公里,其他均为天然泥土路面。全县公路密度为26.6公里/100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38.61公里,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全县24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其中尼波、乐武两乡镇于2004年底才通公路,占通乡镇公路的100%,全县169个村仅有35个村通公路,占总数的20.7%,通村公路路基100%属等外级公路,路基宽4米左右,路面100%属天然泥土路面。通村公路缺乏挡防及桥涵排水设施,因本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乡二级财政无力将养护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故农村公路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

  成昆铁路贯穿喜德全境共83公里,设有10个火车站,但有7个火车站不通公路,未形成运输网络,使火车运输便宜的优势受到极大的制约。当地人民群众出行或出售农产品及运输农资均需人背马驮步行几十公里才能实现。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以工代赈项目的投入对我县的交通建设起着极大的作用,历年来我县利用以工代赈资金修建了两河口大桥、冕中公路、泸沽至喜德进出口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187万元,完成以工代赈交通项目乡村公路建设261公里,其中通乡公路92公里,通村公路169公里,乡村公路桥梁 428延米/8座,完成的土石方量40m3,挡土墙18000m3,完成投资13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87万元,地方自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57万元。解决了18乡镇324.6万人口的通行难问题。

  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工代赈仅是补助性质,还需要地方配套,而我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无力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投工投劳人为增加群众负担;资金、技术力量相对缺乏,造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进度缓慢,达不到即定的标准要求,建议提高公路补助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的建设。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围绕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县道路交通网络化,为喜德县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服务。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

  坚持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当地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把反贫困和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规划的实用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三、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建成通村公路54条,299.9公里,解决24个乡镇54个村4.0939万人口的出行难问题。到“十一五”末使全县的通村数达89个,通村公路里程达645.07公里, 使全县的不通公路的村减少到80个,通村率达到52.7%。到2010年力争使24个乡镇的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由现在的20.8%提高到50%,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冕山、两河口、米市为主骨架,以冕山、县城、两河口为中心,以两个进出口路向各行政村辐射公路网络。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按照“重点建设不通村村道,打通毗邻乡镇通道,加快出口、断头、经济路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县24个乡镇54个村中分年实施。逐步形成一个以县道为骨干,以乡道为支撑,村道为网络的全县公路交通网。使我县的交通条件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我县将按照打通主骨干道,提高等级路,延伸乡村道的总体思路,确定我县通村公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发展目标。

  二、建设任务

  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提高乡村道路路网覆盖面、道路等级、通达深度,到2010年新增通公路村54个,通村率达到52.7%,新建公路里程191.2公里,改建通村公路里程108.7公里,桥涵397延米/16座。其中,2006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0个村,公路建设里程63公里,桥涵115延米/4座。2007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1个村,公路建设里程61.5公里,桥涵45延米/2座。2008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12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6.5公里,桥涵95延米/4座。2009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1个村,公路建设里程61.6公里,桥涵70延米/3座。2010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10个村,通村里程达57.3公里,桥涵72延米/3座。

  

第三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298.4公里,总需资金3057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建设资金220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852万元。分年度资金需求为:

  12006年建设10个乡镇10村通村公路63公里,估算投资658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4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18万元。

  22007年建设9个乡镇11村通村公路61.5公里,估算投资640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4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00万元。

  32008年建设12个乡镇12村通村公路56.5公里,估算投资646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44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02万元。

  42009年建设10个乡镇11村通村公路61.6公里,估算投资584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4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4万元。

  52010年建设9个乡镇10村通村公路57.3公里,估算投资529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41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88万元。

  

第四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按照建设重点和轻重缓急的原则,重点解决交通特别困难的村和优先扶持发展建设条件较好的村,根据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我县“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优先顺序为:

  2006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10个乡(镇),10个村,63公里,桥涵115延米/4座,总需资金65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40万元,具体为:

  东河乡:

  乡政府——拉克村,新建公路里程10公里,35延米/1座,需资金9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

  红莫镇:

  礼(州)红(莫)路(热水河大桥)——桃源村,改建公路里程8公里,需资金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

  冕山镇:

  泸烂路——新桥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博洛拉达乡:

  且(拖)博(洛拉达)路——则巴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5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则约乡:

  乡政府——拍也祖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需资金5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

  热柯依达乡:

  乡政府——金尔果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6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鲁基乡:

  月(华)鲁(基)路——依洛洛村,改建公路里程9.5公里,桥40延米/1座,需资金10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7万元。

  北山乡:

  乡政府——自哈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

  巴久乡:

  乡政府——尔补地村,改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6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

  贺波洛乡:

  乡政府———桌古村,改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3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万元。

  2007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9个乡(镇),11个村,61.5公里,桥涵45延米/2座,总需资金6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40万元,具体为:

  两河口镇:

  喜(德)两(河口)路(中火房)——洛甘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需资金7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4万元。

  洛莫乡:

  巴(久)洛(莫)路——马洛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4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巴久乡:

  乡政府——且木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25延米/1座,需资金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

  且拖乡:   

  喜(德)两(河口)路——联合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洛哈镇:

  镇政府——正洛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8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

  洛哈镇:

  洛哈村——洛子村,新建公路里程5.5公里,需资金5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4万元;

  博洛拉达乡:

  乡政府——洛都村,改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6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

  尼波镇:

  镇政府——觉巴村,改建公路里程6公里,需资金6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

  尼波镇:

  镇政府——尔曲村,改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7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

  东河乡:

  乡政府——东河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5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李子乡:

  乡政府——大兴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2008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12个乡(镇),12个村,56.5公里,桥涵95延米/4座,总需资金64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44万元,具体为:      

  光明镇:

  水泥厂——马场村,新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4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

  拉克乡:

  幸福村——新村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且拖乡:

  乡政府——三甘果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4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乐武乡:

  乡政府——乐武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

  尼波镇:

  镇政府——尼觉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需资金5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

  北山乡:

  自哈村——羊朋村,新建公路里程5.5公里,桥30延米/1座,需资金7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4万元。

  李子乡:

  博中村——洛礼村,新建公路里程6.5公里,需资金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2万元。

  红莫镇:

   布曲洛村——树库村,新建公路里程5.0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6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西河乡:

  扎都村——彝金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25延米/1座,需资金9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沙马拉达乡:

  两(河口)巴(久)路——马布村,新建公路里程5.5公里,需资金5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4万元。

  洛莫乡:

  马洛村——达底村,新建公路里程2.5公里,需资金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贺波洛乡:

  塔青村——基打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3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2009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10个乡(镇),11个村,61.6公里,桥涵70延米/3座,总需资金58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40万元,具体为:

  米市镇:

  镇政府——马多洛村,新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

  拉克乡:

  乡政府——源泉村,改建公路里程6公里,需资金4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

  两河口镇:

  喜(德)两(河口)路——火觉莫村,新建公路里程5.3公里,需资金5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

  巴久乡:

  乡政府——洛巴村,新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8万元。

  洛哈镇:

  镇政府——阿洛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桥30延米/1座,需资金8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

  热柯依达乡:

  洛(哈)热(柯依达)路——石洛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5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

  红莫镇:

  吉博阿莫——特火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6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

  红莫镇:

  礼(州)红(莫)路——司金村,改建公路里程4.5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5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7万元。

  西河乡:

  乡政府——书则可村,新建公路里程4.3公里,需资金4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北山乡:

  乡政府——北山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3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鲁基乡:

  月鲁路——中坝村,改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5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

  2010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9个乡(镇),10个村,57.3公里,桥涵72延米/3座,总需资金52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41万元,具体为:

  贺波洛乡:

  依兹觉村——四甘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2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洛莫乡:

  达底村——瓦沃尔村,新建公路里程3.1公里,需资金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5万元。

  沙马拉达乡:

  乡政府——铁口村,改建公路里程6.7公里,需资金5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4万元。

  米市镇:

  米(市)洛(哈)路——洛尔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20延米/1座,需资金5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

  额尼乡:

  乡政府——觉莫村,新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

  依洛乡:

  依子——依洛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2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热柯依达乡:

  乡政府——则甘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27延米/1座,需资金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4万元。

  热柯依达乡:

  乡政府——依甘洛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需资金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4万元。

  尼波镇:

  尔曲村——哈司洛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25延米/1座,需资金2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4万元。

  乐武乡:

  乡政府——里柯惹村,新建公路里程11公里,需资金10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8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主体单位和项目业主

  

  实施的主体单位:喜德县以工代赈办

  项目业主:喜德县交通局

  

第二节  实施的方式

  

  为加强项目领导成立喜德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由县以工代赈办、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结束时进行自查和初步验收。项目业主县交通局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省、州有关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规定进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验收制等相关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地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农村公路建成后加强养护,根据《公路法》第八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及根据《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道及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是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实行行业管理,在技术指导、资金上扶持,工作上协调,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评比。村道养护由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解决,即通村公路的养护由所在地的村自己负责组织实施通村公路养护工作,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将乡村公路的养护列入计划安排或采取其他方式落实养护资金来源,切实有效地加强通村公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凉府发[2002]8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统一在银行开设以工代赈资金专户,建立专帐,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采取由县工程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填写报帐申请书,提出用款建议方案,报县以工代赈办,填发资金调度通知单,送县分管领导审核后,县财政根据调度通知,将资金划拨到工程主管部门,工程部门及时把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

  对于专业承包的项目工程,项目承包人在报帐时必须向报帐单位提供承包合同文本。

  以工代赈办、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一道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行政首长负责制。项目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

  2、工程招投标制。对技术性强、专业承包的项目,如桥梁工程等要进行招投标制,以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3、工程监督制。指派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按各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进行监督检查。对技术性强、专业承包的项目要实行监理制,严格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

  4、工程计量制。成立工程收方计量组,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单价,统一质量”的办法进行管理。

  5、工程质量终身制。工程主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针对大型项目,对每道工序、每批材料、每个合同段、每个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出现质量问题终身负责。

  6、建立项目工程统计报表和工程资料归档管理制。工程统计报表坚持月报和季报,做到数据准确,时间及时。县工程主管部门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纸、工程预决算、可研报告、承包合同、资金拨付、竣工验收材料、管护制度等都要立卷归档,并建立台帐。

  7、竣工项目实行两级验收制度。项目完工后,县以工代赈办会同县级相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写出自查报告,并向上级以工代赈办提交验收申请,上级以工代赈办组织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进行验收。

  三、奖惩制度

  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优良、效益好的,要给予奖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除责令补救外,视其情况追究承包建设单位和工程主管部门的行政经济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制和项目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项目奖惩制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实行奖惩分明。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农村公路的建设在施工中由于土石方开挖,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环,开挖后表土裸露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部分路段造成坍方及弃土淤堵河道。在施工中尽量利用地形条件减小大挖大填,及时种草植树,保护坡面,不会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通村公路建成后,当地人民群众可以将农产品运出销售,仅按洋芋及花椒等农产品计算就可以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2006年建成10村通村公路,销售洋芋3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120万元,

  2007年建成21村通村公路,销售洋芋6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240万元,

  2008年建成33村通村公路,销售洋芋9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360万元,

  2009年建成44村通村公路,销售洋芋12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480万元,

  2010年建成54村通村公路,销售洋芋15000吨按每吨400计可新增产值600万元,

  通村公路的建成改善当地农户的运输条件,方便了农用物资的运进和当地农作物的运出,单花椒、洋芋等农产品外销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猪牛羊等牲畜外销也可以大大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 使24个乡镇54个村8400户,4.2万人受益,极大改变喜德县交通落后现状。主骨架公路与乡村公路网络的连接,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彻底结束当地人民群众人背马驮不通公路的历史。对方便山区人民群众商品交流,促进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地材供应,劳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通过通村公路的建设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及生活物资运进山区,同时可以将新的技术信息及观念带进山区,改变落后的耕作技术及生活习惯,使山区的农业产品和畜牧产品变为商品交换,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通村公路的建成可加快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德政工程。

  喜德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