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央、省、州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和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思路,坚持建养并重、强化管理、人民政府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全面开创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坚持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紧紧围绕我县“142”发展思路和构建“4333”发展新格局的目标,与我县烤烟、蚕桑等农业支柱产业相结合;与脱贫致富、扶贫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旅游开发、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路网建设、旅游开发等规划相协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交通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改变普格交通落后的面貌,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提供有效的交通保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修好农村公路,服务城镇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普格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其中交通条件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民族贫困山区农牧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物资交流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至2004年底全县34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仍有5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已通村的公路均为等外级公路,广大农村人民群众行路难、运输难、发展难、产业结构调整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农业的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围绕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编制《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普格县县乡道路通乡通村发展规划20032010年》。

  3、《普格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02020年》。

  4、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村级道路建设标准》。

  5、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

  6、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乡村公路工程建设专项文体格式及内容要求。

  7、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补助标准。

  8、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试点项目排序原则。

  9、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启动“三州”地区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赈办[200517)  

  10、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项目定位及排序有关事项的通知》。

  11、《普格县志》及《普格县交通志》。

  12、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农村基本情况调查表。

  13、普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区

  

  一、规划区域

  《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12个乡镇、18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4267户,受益人口18142人,为“万村扶贫”的重点区域。

  二、规划期

  本规划期为五年(2006年—2010)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规划要点

  《普格县是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中央、省、州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普格县建县以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则,把“扶贫路”、“经济路”、“发展路”、“出口路”、“联网路”作为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把“通村公路”作为根本任务,与普格特色产业相结合,紧紧围绕全县烤烟、蚕桑等农业支柱产业,重点解决特色支柱产业区的通村公路,同时优先规划纳入《四川省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的重点贫困村,山地自然灾害严重的村及地方病严重的贫困村。切实抓住通村公路建设的有利契机,充分调动各乡镇的积极性,实现项目规划建设目标,使全县乡村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按照规划联网成片、形成网络、提高等级,彻底改变普格乡村公路落后的面貌,充分发挥乡村公路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二、主要结论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的建设,完成18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建成里程107公里,其中新建通村公路11条、里程为52.6公里,改建通村公路7条、里程为54.4公里,使我县通村公路率达70.39%,估算投资1320万元。规划的实施,使全县12个乡镇、18个村、4267户、18142人口受益。同时规划的实施使全县乡村公路联网成片、形成网络,其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能促进项目区农村产业化调整,能加快农户产品的商品化进程,能带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能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三农”工作提供有效的交通保障,同时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格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乡村公路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公路路网情况

  

     一、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河谷地带,地处凉山州南部,滇北高原北部,西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脉南部,县境介于北纬27°13′—27°50′,东经102°20′—102°46/之间,东与布拖、昭觉两县相连,南与宁南接壤,西与德昌相望,北与西昌毗邻。距州府西昌市74公里,全县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46公里,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全县有耕地面积18.4万亩(其中:田3.5万亩、旱地14.9万亩),农田有效灌面5.76万亩。全县辖34个乡镇、1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7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万人,彝族占总人口的75.8%,汉族占总人口的23.2%,其它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是以彝族为主体、汉、回、苗、布依等16种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国家贫困县,也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少数民族县。

(二)地形地貌

普格县境是横断山脉南段高山峡谷的一部份,属高山、

中山深切割地貌。地貌轮廓是三山两谷,岭谷相间,南北走向,南低北高。沿走向溪沟纵横,东西交错成网。县境内乌科梁子与螺髻山东、西对峙,中梁子纵贯期间。在中梁子两侧,东有西洛河,西有则木河由北向南流经中梁子南端汇合而成黑水河口。最低处是黑水河南流出县境处,海拔1040米,最高点在西部螺髻山中段主峰也俄额哈,海拔4359米。相对高差3319米,由于海拔高度差异极大,高、中山面积占总面积的92.58%。在新老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的作用下,县境主要地貌单元有高山、中山、山原、地台和堆积地貌。

  (三)气候特点

  普格属北亚热带气候区,但因县境西北横断山脉的控制,冬春两季受极地干燥大陆性气团的影响,形成晴天多,日照充足,云雨稀少,蒸发强烈的温暖干燥气候,夏秋两季受暖湿海洋性季风的影响,形成温湿的气候,年均温17.3℃。全县春秋季长,冬夏季短,冬暖夏凉。同时降雨量受横断山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冬春干旱,夏秋湿润的特点,在县境内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立体变化规律。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057毫米,由于南北走向的地形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则木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401460毫米,是全县多雨中心,西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900毫米。水份蒸发量和降水量比较,在一年中,510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蓄水量可达19.57亿立方米。全县无霜期306天。

  (四)地质结构

普格县地质构造属凉山褶皱带,主要地质构造有两个

背斜,两个向斜和两个断裂带。螺髻山背斜地处县境西部,是一个接近对称的背斜,倾角40°—60°,洛乌沟背斜地处县境东部,倾角20°—30°,中梁子向斜地处县境中部,是一个接近对称的向斜,倾角20°—30°,甘天地向斜地处县境东部洛乌沟背斜西翼中部,是一个接近对称的向斜,倾角20°—30°。县境内有两条接近南、北走向的主要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位于螺髻山和中梁子之间,全长80多公里,北北西走向,贯穿全县,是一个活动的逆断层。黑水河断裂带位于中梁子和乌科梁子之间,全长80多公里。发生在白垩纪末的四川运动,也是一个活动的逆断层。

  二、公路路网情况

  普格公路网以省道西巧路和县道普三路(县道省养)为主骨架,以县道沙小路和县道花洛路为躯干,以通乡和通村公路为纽带,已初步形成网络。省道西巧路贯穿南北,连接二个片区10多个乡镇,是普格交通运输的生命线;县道普三路贯穿东南与东北,连接三个片区20多个乡镇,是普格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县道沙小路南起普三路、北止拉青电站,是我县与昭觉县连接的重要通道,直接服务于二个片区10多个乡;县道花洛路是我县粮食、蚕桑、烤烟、甘蔗、畜牧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交通运输线,直接服务于4个乡、3万多群众;通乡和通村公路是我县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的基础和条件。但是,由于县、乡、村三级公路建设等级低、建设质量差、附属设施不配套(公路缺乏挡防及桥涵排水设施),每年雨季水毁特别严重,故农村公路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通行。由于我县是国家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县政府无力挤出资金投入县、乡、村三级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县、乡、村三级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主要依靠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乡镇组织农民投工投劳解决,为此很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我县乡村公路亟待需要形成以通往乡镇为骨干,连接村组为血脉的农村公路网。同时需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以彻底改变普格乡村公路落后的面貌。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情况

 

  普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75个重点贫困村,全县贫困人口95410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42038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路子窄、增收能力不强。这部分人口主要居住在普格红莫、马洪、洛甘、菜子、哈力洛、辉隆、甘天地等高山偏远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大多数行政村处于典型的边远高寒彝族聚居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条件将当地的农产品变为商品,只能自产自销,严重地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为此,发展和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节 乡村公路现状

 

  公路是普格交通运输的唯一途径,省道西巧路服务于二

个片10多个乡镇,县道普三路(县道省养)服务于三个片区20多个乡镇;全县34个乡镇于1999年全部通了公路,154行政村2004年底有96个通了公路、还有5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全县到2004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969公里,其中省道54公里(西巧路54公里),县道105公里(普三路63公里,沙小路13公里、花洛路29公里),乡道415公里(含旅游公路、荞窝监狱专用公路),村组道395公里;969公里公路中山岭重丘三级公路66公里,山岭重丘四级公路22公里,等外级公路881公里;969公里公路中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纳入养护的159公里,没有纳入养护的810公里。至2004年底,全县公路客运量达70万人,客运周转量达2613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80余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410万吨/公里,拥有长途客运车辆48辆,短途客运车及出租车25辆,货物运输车280辆,农用车及拖拉机352辆(指在公路上搞运输的部份)。全县公路密度为50.87公里/100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67.2公里。普格县交通运输已基本形成县—州—省—全国各地,以及县—区—乡的运输网络,客运量和货运量逐年增长,农副产品和畜牧产品已大量销往全国各地,特别是蚕茧、烤烟、鸡精、甘蔗、林果等。农村外出打工和经商的人数逐年增多,商品意识不断增强;每年到普格旅游、观光,参加“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文化的中外游客成倍增长,给普格交通运输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普格县级财政十分困难,无力挤出资金投入县、乡、村三级公路的建设和改造,致使我县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民的脱贫致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全县34个乡镇虽然全部通了公路,但是有95%的通乡公路都是等外级公路,通行能力差,水毁严重,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通行,很不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普格乡村公路都是各乡镇在省州以工代赈办的支持下,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建设的。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其建设等级低、建设质量差、附属设施不配套,致使通村公路通行能力及通达深度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由于我县是国定少数民族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县政府无力挤出资金投入乡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乡村公路无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地交通保障。

  4、我县在农村公路建设和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无法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受建设资金的限制。

  5、低山和二半山乡镇的公路建设与改造相对容易,高山乡镇的公路建设与改造就很难,是我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与改造中的实际问题。

  6、全县上下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忽视养护的问题。这也是导致通乡通村公路通行能力差、服务功能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急待改变。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以工代赈项目的投入对普格的交通建设起着极大的作用,我县各个乡镇的乡村公路都是在省州以工代赈办的支持下,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建设的。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对我县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资金638万元,完成以工代赈交通项目乡村公路建设327.8公里,完成的土石方量233.6m3,挡土墙45500m3,完成投资850  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38万元,地方自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12万元。解决了13乡镇20个村5.2万人口的通行难问题。

  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工代赈仅是补助性质,还需要地方配套,而我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无力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投工投劳人为增加群众负担;资金、技术力量相对缺乏,造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进度缓慢,达不到即定的标准要求,建议提高公路补助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的建设。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围绕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县道路交通网络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

  坚持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当地扶贫开发、农业产业调整、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旅游开发、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路网建设、旅游开发等规划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把反贫困和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规划的实用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三、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建成通村公路18条,107公里,解决12个乡镇18个村18142人口的出行难问题。到“十一五”末使全县通村数达107个,通村公路里程达502公里,使全县不通公路的村减少到45个,通村率达到70.39%。到2010年力争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由现在的6.81%提高到35.5%,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省道西巧路和县道普三路为主骨架,以县道沙小路和县道花洛路为躯干,以通乡和通村、通组公路为纽带的公路网络。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按照“重点建设不通村道、打通毗邻乡镇通道、加快出口、断头、经济路建设”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出、逐步完善的思路,《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立足普格农村社会经济和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结合农村公路的发展特点(点多、面广、分散、运量小等),采用简便实用的规划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优先安排对经济发展最为迫切,对农村资源开发以及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对急需解决通村问题的项目予以优先考虑;紧紧围绕普格农业支柱产业,近期以建设“联网路”、“经济路”、“扶贫路”、“旅游路”为主,远期以改善路面状况,提高技术等级、建设通村路为主,使农村公路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县12个乡镇18个村中分年实施。逐步形成一个以县道为骨干、以乡道为支撑、村道为网络的全县公路交通网,使我县的交通条件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二、建设任务

  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提高乡村道路路网覆盖面、道路等级、通达深度,到2010年新增通公路村11个,通村率达到70.39%,新建公路11条、里程52.6公里,改建通村公路7条、里程54.4公里,修建桥8座、涵2285延米。其中,2006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3个村,公路建设里程20公里,修建桥3座、涵430延米。2007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4个村,公路建设里程19公里,修建桥1座、涵390延米。2008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4个村,公路建设里程25公里,修建桥1座、涵560延米。2009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3个村,公路建设里程22公里,修建桥2座、涵480延米。2010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4个村,公路建设里程21公里,修建桥1座、涵425延米。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按照建设重点我轻重缓急的原则,普格县“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为:

  2006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3个乡镇、3个村,建设里程20公里(其中新建3公里,改建17公里),修建桥3座、涵430延米,总需资金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具体分别是:

  普基镇:

  普格县姚家山—新农村凉水井河边,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1.834′、东经102°32.551′,终点位置在北纬27°19.625/、东经102°32.532′,桥涵位置在北纬27°20.549′、东经102°31.966′,海拔在13831525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5公里(改建),规划桥1座、涵100延米,需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4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8万元。

  螺髻山镇:

  螺髻山镇(旅游公路分界点)——波洛坪村(西巧线连接点),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34.288′、东经102°26.038/,终点位置在北纬27°31.825′、东经102°27.334′,桥涵位置在北纬27°32.040′、东经102°26.290′,海拔在1572——2008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12公里(改建),规划桥1座、涵270延米,需建设资金12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4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2万元。

  特补乡:

  特补乡政府——特补乃吾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36.593′、东经102°28.322′,终点位置在北纬27°36.611′、东经102°28.476′,海拔在2068212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3公里(新建),规划桥1座、涵60延米,需建设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

  2007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4个乡镇、4个村,建设里程19公里(其中新建14.6公里、改建4.4公里),修建桥1座、涵390延米,共需资金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具体分别是:

  大槽乡:

  荞窝白杨树中队(起点)—大槽乡机乃阿莫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31.555′、东经102°29.009′,终点位置在北纬27°32.450′、东经102°30.090′,海拔在21142264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4公里(新建)、规划建涵90延米,需资金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

  大坪乡:

  大坪乡政府—跃进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18.883′、东经102°36.714′,终点位置在北纬27°19.456′、东经102°36.106′,海拔在22422275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5公里(新建)、规划建涵108延米,需资金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6万元。

  东山乡:

  东山乡政府——李家坪村(普三路边),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2.879′、东经102°35.745′,终点位置在北纬27°25.483′、东经102°35.241′,海拔在1422——1885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4.4公里(改建),建桥1座、涵72延米,需资金6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5万元。

  荞窝镇:

  普格小荞窝公路—荞窝镇洛哈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9.756′、东经102°29.594,终点位置在北纬27°30.639′、东经102°29.465′,海拔1718——189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5.6公里(新建)、规划建涵120延米,需资金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9万元。

  2008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3个乡镇、4个村,建设里程25公里(其中新建13公里、改建12公里),修建桥1座、涵560延米,共需资金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具体分别是:

  孟甘乡:

  孟甘乡政府—博基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34.513/、东经102°37.162′,终点位置在北纬27°36.127/、东经102037.439′,海拔1562230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12公里(改建)、规划建涵270延米,需资金10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6万元。

  雨水乡:

  雨水乡大坪村——雨水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9.005′、东经102°36.831′,终点位置在北纬27°28.869/、东经102°36.967′,海拔在1770198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5公里(新建)、规划建涵110延米,需资金5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4万元。

  荞窝镇:

  荞窝镇(耿底村公路)—城西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7.865′、东经102°28.976′,终点位置在北纬27027.920′、东经102°28.693′,海拔在15501591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4公里(新建)、规划建涵90延米,需资金4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1万元。

  荞窝镇:

  普格小荞窝公路—荞窝镇施加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9.618′、东经102°30.112′,终点位置在北纬27028.342′、东经102°30.898′,海拔在16811785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4公里(新建),修建桥1座、涵90延米需资金6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5万元。

  2009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3个乡镇、3个村,建设里程22公里(其中新建10公里,改建12公里),修建桥2座、涵480延米,共需资金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具体分别是:

  刘家坪乡:

  普格普三路—刘家坪乡新建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7.245′、东经102°35.736′,终点位置在北纬27°27.359′、东经102°33.929′,海拔在1343165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12公里(改建),建桥1座、涵270延米,需资金13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4万元。

  普基镇:

  西巧公路(坪塘村)—田坝村五组,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20.134′、东经102°33.519′,终点位置在北纬27°19.283′、东经102°33.792′,海拔在11521392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6公里(新建)、规划修建桥1座、涵120延米,需资金8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4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22万元。

  大槽乡:

  大槽乡政府—解惹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32.620′、东经102°28.976′,终点位置在北纬27°33.713′、东经102°29.529′,海拔在2000210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4公里(新建)、规划建涵90延米,需资金4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0万元。

  2010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2个乡镇、4个村,建设里程21公里(其中新建12公里、改建9公里),修建桥1座、涵425延米,共需资金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具体分别是:

  夹铁乡:

  夹铁乡政府—都尔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40.971′、东经102°36.775′,终点位置在北纬27°40.468′、东经102°36.310′,海拔在18502150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7公里(新建)、规划建涵140延米,需资金9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4万元。

  夹铁乡:

  普格县(沙小路)—夹铁乡瓦打洛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41.007′、东经102°37.042′,终点位置在北纬27°40.517′、东经102°37.216′,海拔在17331753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6公里(改建)、规划修建涵135延米,需资金5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4万元。

  瓦洛乡:

  普格县(沙小路)—瓦洛乡什尔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42.746′、东经102°35.190′,终点位置在北纬27043.717′、东经102°35.554′,海拔在19532087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3公里(改建),规划修建桥1座、涵60延米,需资金4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2万元。

  瓦洛乡:

  瓦洛乡政府(沙小路)—八拉村,该公路起点位置在北纬27°42.925′、东经102°36.006′,终点位置在北纬27044.520′、东经102°35.659′,海拔在18642055米之间,公路规划建设里程5公里(新建)、规划修建涵90延米,需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6万元。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125公里,总需资金132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建设资金99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330万元。分年度资金需求为:

  12006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3个乡镇、3个村,建设里程20公里,桥3座、涵430延米,估算投资264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

  22007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4个乡镇、4个村,建设里程19公里,桥1座、涵390延米,估算投资264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

  32008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3个乡镇、4个村,建设里程25公里,桥1座、涵560延米,估算投资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

  42009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3个乡镇、3个村,建设里程22公里,桥2座、涵480延米,估算投资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

  52010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2个乡镇、4个村,建设里程21公里,桥1座、涵425延米,估算投资26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9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6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主体单位和项目业主

 

  实施的主体单位:普格县以工代赈办

  项目业主:普格县农机局

  

第二节 实施的方式

 

  为加强项目领导成立普格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由县以工代赈办、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农机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结束时进行自查和初步验收。项目业主县农机局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省、州有关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规定进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验收制等相关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地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农村公路建成后,经验收合格交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养护,根据《公路法》第八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及根据《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道及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是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公路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实行行业管理,在技术指导、资金上扶持,工作上协调,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评比。村道养护由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解决,即通村公路的养护由所在地的村自己负责组织实施通村公路养护工作,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将乡村公路的养护列入计划安排或采取其他方式落实养护资金来源,切实有效地加强通村公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凉府发[20028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统一在银行开设以工代赈资金专户,建立专帐,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封闭运行。

  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采取由县工程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填写报帐制,提出用款建议方案,报县以工代赈办,填发资金调度通知单,送县分管领导审核后,县财政根据调度通知,将资金划拨到工程主管部门,工程部门及时把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

  对于专业承包的项目工程,项目承包人在报帐时必须向报帐单位提供承包合同文本。

  以工代赈办、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一道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行政首长负责制。项目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

  2、工程招投标制。对大型桥涵等技术性强、专业承包的项目,要进行招投标制,以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其余工程按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原则实施。

  3、工程监督制。由工程实施责任单位派技术人员严格按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进行监督检查。

  4、工程计量制。成立工程收方计量组,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单价,统一质量”的办法进行管理。

  5、工程质量终身制。工程主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针对大型项目,对每道工序、每批材料、每个合同段、每个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出现质量问题终身负责。

  6、建立项目工程统计报表和工程资料归档管理制。工程统计报表坚持月报和季报,做到数据准确,时间及时。县工程主管部门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纸、工程预决算、可研报告、承包合同、资金拨付、竣工验收材料、管护制度等都要阅卷归档,并建立台帐。

  7、竣工项目实行两级验收制度。项目计划完成后,县以工代赈办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写出自查报告,并向上级以工代赈办提交验收申请,上级以工代赈办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

  三、奖惩制度

  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优良、效益好的,要给予奖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除责令补救外,视其情况追究承包建设单位和工程主管部门的行政经济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和项目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项目奖惩制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实行奖惩分明。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农村公路的建设在施工中由于土石方开挖,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开挖后表土裸露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部分路段造成坍方及弃土淤堵河道。在施工中尽量利用地形条件减小大挖大填,及时种草植树,保护坡面,不会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项目实施完成后,各种生产生活物资的快速轻松进入,使群众的生活方式根本改变,一改过去靠山吃山、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的生活观念,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而使项目区山更秀、水更清,使本县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通村公路项目的顺利实施,可结束农村经济信息闭塞的历史,同时项目的实施使山区运输条件彻底改善,城乡物资交流加快,带动地方特色农业迅猛发展,农产品在生产、销售中获得更大价值的利润。同时通过“十一五”通村公路项目的实施,可使12个项目乡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种烤烟10800亩,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种植秋豌豆,确保了农民增收。公路的畅通方便了项目区烤烟及其它农用物资的运输,改变了项目区的运输难、发展难的现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项目的实施,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农业基础,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群众的劳动强度,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项目实施使群众观念得到改变,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

  普格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