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以工代赈乡村道路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甘洛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县。农村公路落后的现状,严重制约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至2004年底全县28个乡镇226个行政村有146个行政村通公路,但均为等外级公路,广大农村出行难,生产和生活物资调入难,生产产品运出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为了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和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对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围绕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纪委定点扶贫的良好机遇,以服务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宗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编制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甘洛县县乡道路通乡通村发展规划20032010》;

  3、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村级道路建设标准》;

  4、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

  5、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四川省乡通村农村公路技术指南》。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根据“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本规划区域为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27个乡镇39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2万人。为全县70个重点贫困村的重点区域。

  二、规划期

  本规划期限为五年(2006年—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的建设,完成39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建成通村公路251.5公里,其中新建通村公路24条,里程为136.5公里,改建通村公路15条,里程为115公里,使我县乡镇通村公路率达75.66%,估算投资281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250万元)。使全县27个乡镇39个村、4.2万人口受益。“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乌金路、甘石路、甘斯路为主骨架,以县城、田坝、玉田为中心,以三条进出口路向各行政村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洛县以工代赈乡村道路建设“十一五”表》

 

第二章  乡村公路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公路路网情况

 

  一、地理位置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2°28′~103°01′,北纬28°38'~29°18'之间。幅员面积2153.85平方公里,县境东北滨临大渡河,与汉源县凭水相望,东邻峨边彝族自治县及金口河区,南连美姑、越西两县,西与石棉县接壤。全县有7个片区工委、7个镇、21个乡、226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北距省城成都320公里,南至州府西昌237公里。

  二、地形地貌

  甘洛县地处四川西南台地,位于凉山北部,小相岭麓,为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急剧的切割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与两侧山地高差悬殊,谷壁陡峭,河床狭窄,显现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仅在县城附近和田坝等个别地段,断续出现较为宽展的谷地和山间槽坝。地势东西南部高,北部和中部较低。东部有从北到南60多个3000m以上高峰组成的特克哄哄山,其中马鞍山顶峰海拔4288m,为全县最高峰。西南部有碧鸡山,海拔3992m,西部小相岭的小药山海拔4000m和连五海包包峰海拔4287m。北部乌史大桥乡的大渡河谷与宝水溪交汇处,海拔仅570m,大渡谷为650m。全县相对高差达3718m。县境中部褶皱起伏在12002000m之间;尼日河、田坝河、斯觉河、双河相间分布,河谷海拔多在10001200m之间。

  三、气候特点

  气候条件优越。甘洛属中亚热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166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立体农业特点突出,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地质结构

  甘洛县地质构造复杂,甘洛地处横断山脉东部,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古地中海构造带的交汇处,盆周高山地块相对滑动区。区内岩层褶皱断裂发育,结构破坏,岩体完善性差,临空条件好,稳定性差。岩石风化强烈,疏松破碎,碎屑物质丰富。加之高差悬殊,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

  五、公路路网状况

  公路和铁路是甘洛县的主要运输方式。全县现有省道75公里、县道公路97公里、乡道174公里、村道424公里,其中四级公路119公里,等外级公路227公里。未通公路的乡有1个(乌斯大桥乡),通公路的村146个,不通公路的村80个。改善了三条出境公路,2000年完成了县城至竹马垭口40公里油路铺筑、2004年县城至白沙河37公里的通县油路工程已完成,2005年完成乌金路甘洛段水文站至开建桥18公里砼路面工程、开建桥至卡尔沟段砼路面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目前乌金路双河桥至新基姑段21公里整治工程已动工建设;县境内公路完成了县城至普昌油路铺筑7公里,完成了滨河路、田坝过境路等水泥路面铺筑7.8公里,新修苏雄乡、前进乡等通乡公路30公里,改建维修乡村公路43266公里,新建和维修桥梁12座,全县通车里程达到695公里(未包括省道及专用公路)。现有公路标准低,质量差,通车能力弱,公路铺装率低,运输消耗高。加之自然灾害频繁,道路损坏严重,公路交通已严重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以上情况,我县的公路路网存在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网络及技术等级低的现状。亟待需要形成以通往乡镇为骨干,连接村组的农村公路网。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甘洛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70个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8.8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68元以下贫困人口4.7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路子窄、增收能力不强。这部分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吉米、斯觉等高山偏远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大多数行政村处于典型的边远高寒彝族聚居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条件将当地的农产品变为商品,只能自产自销,严重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和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节  乡村公路现状

 

  全县公路总里程为695公里(未包含省道及专用公路),按行政等级分,其中:县道97公里,乡道174公里,村道公路42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有四级公路119公里,其余均为等外级公路。按路面类型分,有高级次高级路面55公里,砂石53公里,其他均为天然泥土路面。全县公路密度为32.28公里/100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38.61公里,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全县28个乡镇27个乡镇已通公路(乌斯大桥乡不通公路),全县226个村有146个村通公路,占总数的64.6%,通村公路路基全属等外级公路,路基宽2.5米左右,路面均属天然泥土路面。通村公路缺乏挡防及桥涵排水设施,因本县属国家重点扶持县,县乡二级财政无力将养护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故农村公路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以工代赈项目的投入对我县的交通建设起着极大的作用,历年来我县利用以工代赈资金修建了乌金路、沙岱乡公路、甘石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以工代赈资金475万元,完成以工代赈交通项目省道改建10公里,乡村公路建设371.8公里(其中新修291公里,改建80.8公里)。其中通乡公路82公里,通村公路32289.8公里,桥梁 233延米/4座,解决了19个乡镇33个村4.2万人口的通行难问题。

  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工代赈仅是补助性质,还需要地方配套,而我县为国家重点扶持县,财政无力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投工投劳人为增加群众负担;资金、技术力量相对缺乏,造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进度缓慢,达不到即定的标准要求,建议提高公路补助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的建设。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西部大开发和中纪委定点扶贫为契机,围绕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县道路交通网络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

  坚持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全县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把反贫困和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规划的实用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三、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建成通村公路39条,251.5公里,解决27个乡镇39个村4.2万人口的出行难问题。到“十一五”末使全县的通村数达169个,通村公路里程达673.5公里,使全县的不通公路的村减少到55个,通村率达到75.6%。到2010年力争使28个乡镇的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由现在的7.91%提高到30%,重点解决主骨干线通往村道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乌金路、甘石路为主骨架,以新市坝镇、田坝镇、阿兹觉乡、玉田镇为中心,向各行政村辐射公路网络。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按照“重点建设不通村村道,打通毗邻乡镇通道,加快出口、断头、经济路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县27个乡镇39个村中分年实施。逐步形成一个以县道为骨干,以乡道为支撑,村道为网络的全县公路交通网。使我县的交通条件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我县将按照打通主骨干道,提高等级路,延伸乡村道的总体思路,确定我县通村公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发展目标。

  二、建设任务

  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提高乡村道路路网覆盖面、道路等级、通达深度,到2010年新增通公路村24个,通村率达到75.6%,新建公路里程140.5公里,改建通村公路里程111公里,桥梁38延米/2座。其中,2006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7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2.5公里,桥涵38延米/2座。2007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7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1.5公里。2008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8个村,公路建设里程49.5公里。2009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8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0公里。2010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9个村,通村里程达48公里。

  

第三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251.5公里,总需资金2812.5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建设资金2250万元。分年度资金需求为:

  12006年建设77村通村公路52.5公里,桥涵38延米/2座,估算投资5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50万元。

  22007年建设77村通村公路51.5公里,估算投资5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50万元。

  32008年建设8村通村公路49.5公里,估算投资5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50万元。

  42009年建设88村通村公路50公里,估算投资5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50万元。

  52010年建设99村通村公路48公里,估算投资5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50万元。

  

第四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按照建设重点和轻重缓急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优先顺序为:

  2006年建设77村通村公路52.5公里,桥涵38延米/2座,估算投资5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50万元,具体为:

  蓼坪乡:

  蓼坪乡政府——小河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8延米/1座,需资金6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8万元。

  前进乡:

  新建基泥桥,全长30延米,需资金3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5万元。

  胜利乡:

  曙光村——沙罐村,新建公路里程7.5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田坝镇:

  甘海路——玉门口村,改建公路里程18公里,需资金2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0万元。

  团结乡:

  玛麻村——挖姑禄村,改建公路里程11.5公里,需资金11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92万元。

  波波乡:

  古井公路——瓦拖村,新建公路里程2.5公里,需资金3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5万元。

  斯觉镇:

  镇政府——哈布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2007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7个乡,7个村,51.5公里,总需资金5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50万元,具体为:

  阿嘎乡:

  阿嘎乡政府——格古村,改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43.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沙岱乡:

  依初村——马厂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需资金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田坝镇:

  邱家湾——罗咀村,改建公路里程10.5公里,需资金11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

  普昌镇:

  职业中学——西西呷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8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石海乡:

  甘斯路——甘东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需资金8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团结乡:

  乡政府——团结村,新建公路里程5.5公里,需资金56.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5万元。

  新市坝镇:

  埃岱村——特克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需资金1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

  2008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8个乡,8个村,49.5公里,总需资金5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50万元,具体为:      

  阿尔乡:

  乡政府——且木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胜利乡:

  麦地水库——麦地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

  阿兹觉乡

  瀑电右高线——卡尔村,改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43.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玉田镇:

  乌金路——觉铁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普昌镇:

  镇政府——马拉哈村,改建公路里程10公里,需资金1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

  里克乡:

  乡政府——里克村,改建公路里程6公里,需资金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阿嘎乡:

  乡政府——厄曲村,新建公路里程9.5公里,需资金11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5万元。

  两河乡:

  秀水村——白坤村,改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

  2009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8个乡,8个村,50公里,总需资金5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50万元,具体为:

  黑马乡:

  瀑电右高线——舍勒村,新建公路里程2公里,需资金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新茶乡:

  汪新公路——安吕洛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

  阿嘎乡:

  乡政府——四赶千村,新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56.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5万元。

  则拉乡:

  乌金路——磨房村,改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8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蓼坪乡

  乡政府——拉埔村,改建公路里程6公里,需资金43.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吉米镇:

  色达村——热哈村,新建公路里程3.5公里,需资金43.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海棠镇:

  镇政府——正西村,改建公路里程13公里,需资金131.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5万元。

  斯觉镇:

  哈布村——挖里吾村,新建公路里程9公里,需资金11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

  2010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9个乡,9个村,48公里,总需资金5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450万元,具体为:

  沙岱乡:

  舍底村——阿尺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需资金3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坪坝乡:

  乡政府——林子村,新建公路里程17公里,需资金18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0万元。

  嘎日乡:

  乡政府——甲布吉村,新建公路里程2公里,需资金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玉田镇

  乌金路——林杂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尼尔觉乡:

  文则洛——牛吾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需资金8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苏雄乡:

  乡政府——沙哈村,新建公路里程1.5公里,需资金1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

  则拉乡:

  乌金路——特吉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拉莫乡:

  乡政府——俄库村,新建公路里程4.5公里,需资金5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5万元。

  普昌镇:

  古足村——斯普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主体单位和项目业主

  

  实施的主体单位:甘洛县以工代赈办

  项目业主:甘洛县交通局

  

第二节  实施的方式

  

  为加强项目领导成立甘洛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由县以工代赈办、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结束时进行自查和初步验收。项目业主县交通局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省、州有关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规定进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验收制等相关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地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农村公路建成后加强养护,根据《公路法》第八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及根据《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道及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是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实行行业管理,在技术指导、资金上扶持,工作上协调,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评比。村道养护由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解决,即通村公路的养护由所在地的村自己负责组织实施通村公路养护工作,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将乡村公路的养护列入计划安排或采取其他方式落实养护资金来源,切实有效地加强通村公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凉府发〔20028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统一在银行开设以工代赈资金专户,建立专帐,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采取由县工程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填写报帐申请书,提出用款建议方案,报县以工代赈办,填发资金调度通知单,送县分管领导审核后,县财政根据调度通知,将资金划拨到工程主管部门,工程部门及时把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

  对于专业承包的项目工程,项目承包人在报帐时必须向报帐单位提供承包合同文本。

  以工代赈办、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一道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行政首长负责制。项目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

  2、工程招投标制。根据四川省有关招投标文件、条例的有关精神和规定,对技术性强、专业承包和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要进行招投标、网上比选、竞争性谈判等措施,确保工程“公开、公正、透明”,以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3、工程监督制。由业主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严格按各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4、工程计量制。在工程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实行工程量清单与施工设计图相结合,严格工程计量,成立工程收方计量组,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单价,统一质量”的办法进行管理。

  5、工程质量终身制。工程主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针对大型项目,对每道工序、每批材料、每个合同段、每个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出现质量问题终身负责。

  6、建立项目工程统计报表和工程资料归档管理制。工程统计报表坚持月报和季报,做到数据准确,时间及时。县工程主管部门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纸、工程预决算、可研报告、承包合同、资金拨付、竣工验收材料、管护制度等都要立卷归档,并建立台帐。

  7、竣工项目实行两级验收制度。项目计划完成后,县以工代赈办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写出自查报告,并向上级以工代赈办提交验收申请,上级以工代赈办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

  三、奖惩制度

  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优良、效益好的,要给予奖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除责令补救外,视其情况追究承包建设单位和工程主管部门的行政经济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制和项目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项目奖惩制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实行奖惩分明。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农村公路的建设在施工中由于土石方开挖,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环,开挖后表土裸露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部分路段造成坍方及弃土淤堵河道。在施工中尽量利用地形条件减小大挖大填,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完善排水系统和路基防护,同时路基两侧要求植树种草进行绿化,保护坡面,以净化环境,坚持“设计上最大限度保护环境,施工过程中最小限度破坏和最大限度恢复”的环保措施方案,确保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公路的通畅,油耗降低,水毁减少,汽车磨损减少,行车时速加快,办事效率提高,公路密度、路线等级、技术标准、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具体走向各区域内的重要控制点都有利于外界的联系,即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形成了本区域内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形成合理的路网配置。适应各乡镇及路线幅射区内的人口、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量的增加,又有了一条与县道公路衔接的出口路,使路网规划均衡协调,既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运输的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兴办企业,对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推动本地区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沿线城镇的联系,促进城镇的兴起和发展,缩小城乡间科技、文化、卫生、政治、经济的发展,沿线的商业网点和服务设施将迅速发展,对增加劳动就业和发展劳务市场也有显著的作用。各乡镇的工农生产总值,人平均纯收入都将有很大的增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我县交通落后状况,将使我县27个乡镇39个村4.2万人受益,活跃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面貌将得到极大改观,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为方便,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大减少了乡村断头路、望水桥,修复了水毁路,不仅方便了交通,缩短了距离,带动了项目区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主骨架公路与乡村公路网络的连接,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结束当地人民群众人背马驮不通公路的历史。对方便山区人民群众商品交流,促进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地材供应,劳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还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及生活物资运进山区,同时可以将新的技术信息及观念带进山区,改变落后的耕作技术及生活习惯,使山区的农业产品和畜牧产品变为商品交换,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通村公路的建成可加快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通村公路的建设,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以工代赈项目将为贫困地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群众多年想干未干成、县乡政府想干干不了的事情,在群众中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顺乎了民意、赢得了民心,使以工代赈工程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成为贫困地区群众企盼摆脱贫穷的希望,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真正使以工代赈工程成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甘洛县以工代赈乡村道路建设“十一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