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县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布拖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公路落后的现状,严重制约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至2004年底全县30个乡镇189个行政村尚有60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广大农村出行难,生产和生活物资调入难,生产产品运出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为了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和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对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围绕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服务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宗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编制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2、《布拖县20032010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3、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村级道路建设标准》;

  4、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根据“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本规划区域为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26个乡镇46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2.7万人。为“万村扶贫”的重点区域。

  二、规划期

  本规划期限为五年(2006年—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的建设,完成46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建成四级公路251.2公里,其中新建通村公路44条,里程为251.2公里,使我县乡镇通乡公路率达100%,通村公路率84% ,估算投资总3160.5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建设资金282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21.5万元)。使全县26个乡镇46个村、2.7万人口直接受益。“十一五”以工代赈通村公路重点解决未通公路行政村的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一个以布拖区、拖觉区、交际河区、衣某区、西溪河区为主骨架,以县城为中心,向各行政村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规划表》

  

第二章  乡村公路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公路路网情况

  一、地理位置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大凉山区(东经102°43′——103°04′,北纬27°16′——27°56),距州府西昌114公里。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于19553月建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全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万亩,林地84万亩,草地118万亩。全县分5个片区,辖3个镇27乡,189个行政村。全县约有14万人口 ,彝族占总人口数的94%,总人口中农业人口为12.9万人,占93%

  全县粮食作物以洋芋、玉米、荞子、燕麦为主,兼有少量的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附子(中药材)、烤烟、甘蔗、花生、海椒等。主要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梨子、苹果、油桐、蓖麻、蚕桑等。县内矿产资源有铅、锌、铜、石英石、大理石、煤等十四种,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7.3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7.78万千瓦。布拖县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也是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潜力巨大。

  二、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全县地理气候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面坡(指布拖、拖觉、西溪河三个坝子面积共15万亩和衣某、西溪河、拖觉、交际河四片陡坡和缓坡),两条江河绕县过(指流经布拖的金沙江和西溪河),九分高山一分沟(县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 区占全县幅员面积的89%,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占11%),立体气候灾害多“。县城海拔2385米,县境内最高的阿布择鲁山海拔3891米,最低的“三江”汇合口海拔仅535米,高差达3355米。

  布拖属低纬度高海拔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无霜期212天,年均降雨量1015毫米,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0%,年平均日照时数2011小时。具有日照充足、降雨集中、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干旱、低温、阴雨、霜冻、洪涝、泥石流、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每年均不同程度发生。

  三、地质结构

  在地质构造上,属雷马安宁河大断裂带之间,地处四开、布拖至宁南的断裂带上,地震裂度为7-8度区,布拖为破碎陷落盆地,地质层较为复杂,地质层以第四系为主,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灰系及侏罗系等。

  四、公路路网状况

  由于布拖特殊的地理环境,布拖只有一种运输方式即公路交通运输。辖区内五个片区开通了客运班车,全县已有12个乡镇开通了客运班车,占乡(镇)总数的33%2002年旅客运输量10.8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633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3.8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430万吨公里。2002年全县公路总里程889.35公里,其中:县道省养一条(普格——布拖——昭觉三湾河)40公里,县道211.85公里,乡道264.3公里,村道413.3公里。

  全县公路网标准低,质量差和通达水平低。上等级的公路仅有普三路山岭重丘三级沥青路16公里、布冯公路拖觉段山岭重丘四级泥结碎石路20公里、布西溪公路呷乌段1公里。仅占4%,等外级公路占96%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004年工农业生产总值49088万元,农业总产值34216万元,财政收入219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5元。全县有92个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12.77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4.75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路子窄、增收能力不强。这部分人口主要集中在衣某、西溪河、拖觉等高山偏远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大多数行政村处于典型的边远高寒彝族聚居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条件将当地的农产品变为商品,只能自产自销,严重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和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节  乡村公路现状

 

  全县公路总里程为889.35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省养一条(普格——布拖——昭觉三湾河)40公里,县道211.85公里,乡道264.3公里,村道413.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有四级公路37公里,其余均为等外级公路。按路面类型分,有沥青路面18公里、泥结碎石路面19公里,其他均为天然泥土路面。全县公路密度为47.68公里/100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63.52公里,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

  全县30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占通乡镇公路的100%,全县189个村有129个村通公路,占总数的68%,乡村公路多数为民工建勤修建的等外公路,路面为土路面,路线线型差,纵坡大,配套桥涵、防护设施少,公路抗灾能力差。没有一条直达行政村的客运班车(县城——行政村、乡镇——行政村),当地农民出行都是走路、骑马、乘马车或是坐非法营运的农用车、拖拉机、摩托等到通行班车的乡镇或公路上候车,十分不便。且村与村之间连接的公路更是少之又少,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全靠人背马驮,有的农民为卖几十斤梨子早上天亮就背上出发,晚上才能回家,严重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本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乡二级财政无力将养护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各村道均由村上自行养护,公路失养十分严重。故农村公路长期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以工代赈项目的投入对我县的交通建设起着极大的作用,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以工代赈资金550万元,完成以工代赈交通项目乡村公路建设116公里,乡村公路桥梁 30延米/ 1座,完成的土石方量174m3,挡土墙18326m3,完成投资6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50万元,地方自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0万元。解决了13乡镇151.1万人口的通行难问题。

  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工代赈仅是补助性质,还需要地方配套,而我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无力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投工投劳人为增加群众负担;资金、技术力量相对缺乏,造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进度缓慢,达不到即定的标准要求,建议提高公路补助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的建设。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围绕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县道路交通网络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

  坚持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当地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把反贫困和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规划的实用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三、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使全县的通公路村数达173个,通村公路里程达664.5里,使全县的不通公路的村减少到16个,通村率达到91.5%。逐步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布冯公路、普三公路、布西公路、委火公路四条进出口路为主骨架向各行政村辐射的农村公路网络。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按照“重点建设不通村村道,打通毗邻乡镇通道,加快出口、断头、经济路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县26个乡镇46个村中分年实施。逐步形成一个以县道为骨干,以乡道为支撑,村道为网络的全县公路交通网。使我县的交通条件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二、建设任务

  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提高乡村道路路网覆盖面、道路等级、通达深度,到2010年新增通公路村46个,通村率达到91.5%,新建公路里程251.2公里,桥涵1305延米/194座。其中,2006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8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2.2公里,桥涵290延米/51座。2007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1个村,公路建设里程46.5公里,桥涵280延米/37座。2008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7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2公里,桥涵341延米/49座。2009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10个村,公路建设里程51.5公里,桥涵219延米/34座。2010年,规划建设实现通公路村达10个村,通村里程达49公里,桥涵175延米/23座。

  

第三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工代赈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251.2公里,总需资金3151.5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建设资金282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26.5万元。分年度资金需求为:

  一、2006年建设88村通村公路52.2公里,估算投资666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6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01万元。

  二、2007年建设911村通村公路46.5公里,估算投资625.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6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0.5万元。

  三、2008年建设67村通村公路52公里,估算投资613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6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8万元。

  四、2009年建设910村通村公路51.5公里,估算投资625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6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60万元。

  五、2010年建设810村通村公路49公里,估算投资622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6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7万元。

  

第四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按照建设重点和轻重缓急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实施优先顺序为:

  一、2006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8个乡,8个村,52.2公里,桥涵290延米/51座,总需资金6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565万元,具体为:

  1、觉撒乡:

  觉撒乡政府——博作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20延米/4座,需资金5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

  2、乌依乡:

  乌依乡政府——日谷村,新建公路里程10.2公里,桥涵25延米/5座,需资金1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

  3、瓦都乡:

  瓦都乡菲铁——采业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40延米/8座,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5万元;

  4、火烈乡:

  县道布西公路21K——约嘎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30延米/4座,需资金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5、乐安乡:

  收洛村——萨嘎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延45/8座,需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6、合井乡:

  县道布冯公路34K——坪子村,新建公路里程17公里,桥涵60延米/9座,需资金2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90万元;

  7、牛角湾乡:

  牛角湾二级电站前池——毫沟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35延米/7座,需资金5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

  8、委只洛乡:

  县道委火公路36K——觉古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35延米/6座,需资金5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5万元。

  二、2007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9个乡,11个村,46.5公里,桥涵280延米/37座,总需资金625.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565万元,具体为:

  1、乌科乡:

  普三公路68K——洛作村,新建公路里程2.5公里,桥涵20延米/3座,需资金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2、包谷坪乡:

  马牛路2K——四菲戈洛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15延米/3座,需资金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3、联布乡:

  联布乡政府——联布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20延米/4座,需资金6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4、采哈乡:

  采哈乡政府——延务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25延米/4座,需资金7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5万元;

  5、基只乡:

  基只乡政府——尔布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延25/2座,需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6、地洛乡:

  衣子村——迪尔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15延米/2座,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扎铁村——特基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30延米/4座,需资金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

  吞都村——哈洛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35延米/4座,需资金6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5万元;

  7、美撒乡:

  美撒乡乡政府——莫此村,新建公路里程9公里,桥涵50延米/9座,需资金11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0万元;

  8、补尔乡

  县道7K拉波作村——觉古村,新建桥涵15延米/1座,需资金1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

  9、拖觉镇:

  拖觉至浪珠公路4K——收博机,新建人行桥30延米/1座,需资金2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三、2008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6个乡,7个村,49公里,桥涵175延米/24座,总需资金61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565万元,具体为:

  1、九都乡:

  达觉村——奎九村,新建公路里程5公里,桥涵20延米/2座,需资金6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2、基只乡:

  乡政府——多木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54延米/8座,需资金9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5万元;

  3、合井乡:

  龙潭镇胜利村——合井乡菲洛达村,新建公路里程11公里,桥涵35延米/7座,需资金13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20万元;

  合井村——博瓜莫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25延米/5座,需资金1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

  4、龙潭镇:

  麻拉机——岩日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80延米/9座,需资金7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5万元;

  5、拉果乡:

  休果村——布歪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延77/11座,需资金6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

  6、浪珠乡:

  乡政府——尼古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50延米/7座,需资金9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5万元。

  四、2009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9个乡,10个村,51.5公里,桥涵219延米/34座,总需资金6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565万元,具体为:

  1、特木里镇:

  勒乌村——地木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34延米/4座,需资金9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8万元;

  地木村——地木村二组,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28延米/4座,需资金7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2、拖觉镇:

  保两姑尔——飞公日达,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30延米/6座,需资金7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3、补尔乡:

  日久村——菲联吾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15延米/3座,需资金71.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5万元;

  4、洛古乡:

  阿保村——坡里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17延米/3座,需资金7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

  5、合井乡:

  老火房——村公所,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延25/3座,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6、瓦都乡:

  宜牧村——四嘎布史,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20延米/4座,需资金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

  7、采哈乡:

  乡政府——合洛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20延米/4座,需资金3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

  8、火烈乡:

  益吉村——坡吉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10延米/2座,需资金49.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5万元。

  9、沙洛乡:

  乡道——日达村,新建公路里程3.5公里,桥涵20延米/1座,需资金6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2万元。

  五、2010年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规划建设重点布局在8个乡,10个村,49公里,桥涵175延米/23座,总需资金62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为565万元,具体为:

  1、拉达乡:

  海博——博石村,新建公路里程8公里,桥涵15延米/2座,需资金9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5万元;

  2、采哈乡:

  乡政府——留披村,新建公路里程4公里,桥涵10延米/2座,需资金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

  3、拖觉镇:

  布冯公路24K——特各,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40延米/4座,需资金5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

  老鸠规村——马哈,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桥涵20延米/2座,需资金8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5万元;

  嘎锅村——特戈日达,新建桥涵20延米/1座,需资金2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4、浪珠乡:

  乡政府——古木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桥涵10延米/2座,需资金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

  5、拉果乡:

  布歪村——伟木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桥涵延20/4座,需资金6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

  6、乌依乡:

  阿冰落——瓦黑村,新建公路里程7公里,桥涵10延米/2座,需资金68.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2万元。

  7、四棵乡:

  冕岭子村——冬各村,新建公路里程6公里,桥涵20延米/2座,需资金71.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5万元。

  8、地洛乡:

  四棵公路——觉生村,新建公路里程3公里,桥涵10延米/2座,需资金3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实施的主体单位:布拖县以工代赈办

  项目业主:布拖县交通局

  

第二节 实施方式

 

  规划实施的组织形式、部门协调办法、项目管理以及有关制度(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验收制)的建立和落实等。

  为加强项目领导成立布拖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由县以工代赈办、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交通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结束时进行自查和初步验收。项目业主县交通局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省、州有关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规定进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验收制等相关制度。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地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农村公路建成后加强养护,根据《公路法》第八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及根据《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道及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是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实行行业管理,在技术指导、资金上扶持,工作上协调,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评比。村道养护由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解决,即通村公路的养护由所在地的村自己负责组织实施通村公路养护工作,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将乡村公路的养护列入计划安排或采取其他方式落实养护资金来源,切实有效地加强通村公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凉府发[2002]8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统一在银行开设以工代赈资金专户,建立专帐,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采取由县工程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填写报帐申请书,提出用款建议方案,报县以工代赈办,填发资金调度通知单,送县分管领导审核后,县财政根据调度通知,将资金划拨到工程主管部门,工程部门及时把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

  对于专业承包的项目工程,项目承包人在报帐时必须向报帐单位提供承包合同文本。

  以工代赈办、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一道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行政首长负责制。项目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

  2、工程招投标制。对投资大、技术性强,需专业队伍承包的项目,要进行招投标制,以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3、工程监督制。指派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按各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进行监督检查。

  4、工程计量制。成立工程收方计量组,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单价,统一质量”的办法进行管理。

  5、工程质量终身制。工程主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针对大型项目,对每道工序、每批材料、每个合同段、每个管理人员建立档案,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出现质量问题终身负责。

  6、建立项目工程统计报表和工程资料归档管理制。工程统计报表坚持月报和季报,做到数据准确,时间及时。县工程主管部门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纸、工程预决算、可研报告、承包合同、资金拨付、竣工验收材料、管护制度等都要立卷归档,并建立台帐。

  7、竣工项目实行两级验收制度。项目计划完成后,县以工代赈办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写出自查报告,并向上级以工代赈办提交验收申请,上级以工代赈办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

  三、奖惩制度

  工程完工后,项目建设优良、效益好的,要给予奖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除责令补救外,视其情况追究承包建设单位和工程主管部门的行政经济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采用目标管理制和项目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项目奖惩制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实行奖惩分明。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农村公路的建设在施工中由于土石方开挖,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环,开挖后表土裸露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部分路段造成坍方及弃土淤堵河道。在施工中尽量利用地形条件减小大挖大填,及时种草植树,保护坡面,不会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通村公路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当地农户的运输条件,方便农用物资的运进和当地农作物的运出,当地人民群众可以将所产的农副产品运出销售,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县公路布局网,提高我县公路网络的服务能力,通达深度。由于公路的完善,必将促进农产品的流出和外界商品的流入,为沿线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十一五”期间通村公路建设,使26个乡镇46个村、2.7万人受益,极大改变布拖县交通落后现状。主骨架公路与乡村公路网络的连接,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彻底结束当地人民群众人背马驮不通公路的历史。对方便山区人民群众商品交流,促进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地材供应,劳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通过通村公路的建设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及生活物资运进山区,同时可以将新的技术信息及观念带进山区,改变落后的耕作技术及生活习惯,使山区的农业产品和畜牧产品变为商品交换,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通村公路的建成可加快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德政工程。

  附件:

  1、《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规划编规说明》;

  2、《布拖县农村公路工程现状表》;

  3、《布拖县通村公路工程现状明细表》;

  4《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规划表》

  5、《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规划示意图》;

  6、《布拖县以工代赈“十一五”乡村公路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