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农机提灌及微水电建设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昭觉县属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解放前农田灌溉全采取山溪沟引水,基本上没有水利工程。五六年民改后至六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但由于属群众性的突击,工程标准低、质量差,且不配套。近年来,在省、州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更新、改造、配套已成水利工程,目前我县三个平坝的水田灌溉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这些水利工程历经四十余年的运行,工程已严重老化,灌溉保证率极低。本县现有水利工程190处,其中提灌站6处,灌溉渠堰184处,渠道及输水管道总长1604公里,有效灌面3.69万亩。在我县目前无蓄水工程的情况下,全县农业灌溉用水和部分人畜饮水全由以上灌溉工程供给。故水利工程在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实施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既符合州委提出的“立足资源、拓展‘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将促进我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和永续利用。必将对我县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节水型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等有关文件;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有关文件;

  4、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

  5、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启动“三州”地区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赈办〔200517号);

  6、有关水利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和有关专题研究成果等;

  7、水利行业有关、规范、标准及技术要点等。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本次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拟对我县已成渠堰进行改扩建、续配套整治。包括城北乡瓦尔村城关堰,柳且乡合觉村合觉堰,齿可波西乡洛子阿里村快乐堰,新城镇南坪村罗汉堰,古曲乡乃拖觉莫村觉木堰,新城镇拖且村拖且堰,玛增依乌乡幺占坡村大水塘堰、阿捏洛村玛增堰,四开乡好谷村团结堰、波觉勒乌堰、甲谷堰、期娄堰,竹核乡尼惹村尼日堰,庆恒乡解放村解放堰,阿并洛古乡阿并洛古村尔古堰、乌火列减村乌黑堰、乌洼以拖村瓦一拖堰,地莫乡巴尔村巴尔堰、地莫村跃进堰、马处洛呷村前进堰、普莫堰,大坝乡洛五村阿则洛堰、特洛村元宝堰,共计12个乡,19个村,23条渠堰,总人口22416人,其中,齿可波西乡快乐村乐堰为新建工程,其余皆为改扩建整治工程。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五年,即2006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规划要点

  5年内全面完成规划目标。利用农闲时段,通过宣传,积极组织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实施后的工程正常运行,建立节水型社会。

  二、主要结论

  (一)主要建设内容: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建、改扩建、防渗整治为主要建设内容。

  (二)建设规模:新建及改造引水渠道240千米。新增灌面6150亩,改善灌面11672亩。

  (二)投资估算及受益人口:五年规模总投资6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57.42万元,工程实施后,受益人口为22416    人。

 

  昭觉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表 

 

第二章  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情况

  项目区位于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介于东经102°2204″—103°1948″,北纬27°4527″—28°2128″之间。幅员面积2699.3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878米,最低海拔520米。地质构造属川滇南北构造带,构造复杂。地貌多样,以中山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较大。项目区属典型的高寒山区、高原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9℃,极端最高气温32.9℃,极端最低气温-5℃;年日照时数1876.3小时,日照42%;年平均无霜期226天;年平均降雨量1020.7毫米,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1409.1毫米,最少年808.7毫米,呈现出夏多冬少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光、热、水条件的组合,不论在地区分布还是时间分布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春、夏旱和伏旱出现机率较高,危害也较大,是我县主要的农业气候灾害。干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项目区内河流属长江上游金沙水系,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9.02亿立方米,境外来水多年平均流量为7.63亿立方米。全县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条,流域面积共3046.25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19亿立方米,具有迂回湍急,落差大,枯流稳定,利用率高、开发容易,技术经济指标优良等优点。河网密度为0.735公里/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4.37万千瓦,可开发量20.43万千瓦,已开发水能资源26280千瓦。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年引提水灌溉能力3717多万立方米,有效保证灌面3.69万多亩。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现状

  昭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扶贫攻坚,1993年越过“二六”低标准温饱线,但按新越温标准,全县建卡贫困户、贫困人口仍占农户总数、农村总人口的80.9%82%;经“八七”扶贫攻坚,2000年越过“五八”温饱线,但标准仍较低,2001年又被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5.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4%

  规划区12个乡的19个村中,16个村为“万村扶贫村”,总人口22416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7415人,占总人口的77.7%;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人口5001人,占总人口的22.3%

  解放前夕,昭觉仍滞于奴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十分落后。19504月昭觉和平解放;19514月,成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12月,进行民主改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昭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昭觉仍是一个财政主要靠国家扶持的国家级贫困县。就规划区而言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难以推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农户增收路子窄,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落后的农田灌溉设施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这些贫困户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和技术溃乏。因此,只能依靠国家大力扶持,大力解决规化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问题。

 

第三节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昭觉县是以农牧种养为主,林、工、副、渔兼有的偏远山区半农半牧县,有土地面积404.9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68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28.55万亩),占7%;水域面积4.93万亩,占1.22%。昭觉县草、林面积大及特殊的地表资源、水、草丰盛,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全县实现以畜牧为主,农牧结合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农业经济仍是全县的基础经济。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小麦、燕麦、荞麦、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大麻、花椒、油菜、花生、魔芋、药材等;主要土类有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泥炭土、红壤土、黄棕土、山地草甸土等多样化的土壤特性。年粮食总产量93555吨,亩产353公斤,农业人均占有粮食468公斤。全县农、林、牧、渔、副国内生产总值23526万元,增加值14290万元。

  现有水利工程190处,其中提灌站6处,灌溉渠堰184处,渠道及输水管道1604公里,设计灌面4.04万亩(其中田1.93万亩)有效灌面3.69万亩,其中自流灌溉3.43万亩(田1.84万亩,土1.59万亩),提水灌溉0.26万亩(田0.15万亩,土0.11万亩),保证灌面3.08万亩,其中田1.81万亩,由于我县渠堰多建于五、六十年代,大搞水利建设时期,施工粗糙,大多为土渠。且年久失修,管护不得力,渠系利用系数及灌溉保证率都较低,由于当时只图数量,没有重视质量。因此,全县沟渠众多,基本上没有应建未建沟渠,当务之急是整治防渗。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我县共利用以工代赈资金601.82万元,对骨干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较全面的整治。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县加大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18.5万元,对损毁严重的四开固尔哈堰进行了彻底的整治,改建城关堰26公里、建设堤防6000,新、改建水渠19.97公里,共改造灌面0.4万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县渠道较多,又多是土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所投资金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全面整治,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才能正常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为基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强化对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各项水利改革,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三是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五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六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新建及改扩建引水渠23条,240千米,新增灌面6150亩,改善灌面11672万亩,亩均增产100公斤,项目区人均增收254/年。其中城北乡瓦尔村城关堰新增灌面1700亩,改善灌面1300亩,柳且乡合觉村新增灌面410亩,改善灌面642亩。齿可波西乡洛子阿里村新增灌面1000亩。新城镇南坪村新增灌面300亩,改善灌面900亩;拖且村新增灌面130亩,改善灌面100亩。谷曲乡拖觉莫村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150亩。玛增依乌乡幺占坡村新增灌面80亩,改善灌面100亩;阿捏洛村新增灌面60亩,改善灌面130亩。四开乡好谷村新增灌面330亩,改善灌面2780亩。竹核乡尼惹村新增灌面70亩,改善灌面430亩。庆恒乡解放村新增灌面700亩,改善灌面500亩。阿并洛古乡阿并洛古村新增灌面50亩,改善灌面300亩;乌火列减村新增灌面50亩,改善灌面250亩;乌洼以拖村新增灌面200亩,改善灌面700亩。地莫乡巴尔村新增灌面300亩,改善灌面900亩;地莫村新增灌面300亩,改善灌面800亩;马处洛呷村新增灌面120亩,改善灌面790亩。大坝乡洛五村新增灌面150亩,改善灌面300亩;特洛村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700亩。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已成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改扩建及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根据昭觉许多沟渠一体的实际情况,排涝与灌溉相结合。工程以修建“三面光”渠系为主,减少渠道渗漏,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旱涝保收农田比重。主要分布为城北乡瓦尔村,柳且乡合觉村,齿可波西乡洛子阿里村,新城镇南坪村;托且村,谷曲乡拖觉莫村,玛增依乌乡幺占坡村;阿捏洛村,四开乡好谷村,竹核乡尼惹村,庆恒乡解放村,阿并洛古乡阿并洛古村;乌火列减村;乌洼以拖村,地莫乡巴尔村;地莫村;马处洛呷村,大坝乡洛五村,特洛村,共12个乡(镇)19个村。

  二、建设任务

  根据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PE管道引水13.2千米,对全为土渠且已不能保证灌溉的2268千米渠道进行改建工作完成后,可新增灌面6150亩,改善灌面11672亩。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十一五”期间,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引水渠道的防渗整治,按照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的原则,其断面尺寸根据实地比降、流量而定。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安排如下:

  2006年对城北乡城关堰、柳且乡合觉堰进行改扩建,新建齿可波西乡快乐堰,引水渠(管)共计48千米。共需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1.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8.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3110亩,改善灌面1942亩,具体为城北乡瓦尔村城关堰改建25.2千米,设计流量0.9m3/s,总投资6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8.54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4.46万元,新增灌面1700亩,改善灌面1300亩。柳且乡合觉村合觉堰改建9.6千米,设计流量0.14m3/s,总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2.3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7万元,新增灌溉面积410亩,改善灌面642亩,齿可波西乡洛子阿里村新建渠道(管道)13.2千米,设计流量0.13m3/s,总投资3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0.66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2.34万元,新增灌面1000亩。

  2007年,实施新城镇罗汉堰、拖且堰,谷曲乡觉木堰、玛增依乌乡大水塘堰、玛增堰改扩建工程,引水渠总长48千米,共需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1.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8.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670亩,改善灌面1280亩,具体为新城镇南坪村罗汉堰改建14千米,设计流量0.16m3/s,总投资3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2.52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2.48万元,新增灌面300亩,改善灌面900亩。谷曲乡乃拖觉莫村觉木堰8千米,设计流量0.03m3/s,总投资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58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42万元,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150亩。新城镇拖且村拖且堰改建5.6千米,设计流量0.03m3/s,总投资1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3.01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0.99万元,新增灌面130亩,改善灌面100亩。玛增依乌乡幺占坡村大水塘堰9.6千米,设计流量0.02m3/s,总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2.3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7万元,新增灌面80亩,改善灌面100亩。玛增依乌乡阿捏洛村玛增堰改建10.8千米,设计流量0.02m3/s,总投资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5.09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91万元,新增灌面60亩,改善灌面130亩。

  2008年实施四开乡团结堰、波觉勒乌堰、甲谷堰、期娄堰改扩建工程,引水渠总长48千米,共需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1.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8.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330亩,改善灌溉面积2780亩。具体为:四开乡好谷村团结堰改建16千米,设计流量0.16m3/s,总投资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7.17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2.83万元,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1100亩。四开乡好谷村波觉勒乌堰改建14.8千米,设计流量0.15m3/s,总投资3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4.38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2.62万元,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930亩。四开乡好谷村甲谷堰改建10千米,设计流量0.1m3/s,总投资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3.22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78万元,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650亩。四开乡好谷村期娄堰改建7.2千米,设计流量0.02m3/s,总投资1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6.73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27万元,新增灌面30亩,改善灌面100亩。

  2009年实施竹核乡尼日堰,庆恒乡解放堰,阿并洛古乡尔古堰、乌黑堰、瓦一拖堰引水渠总长48千米,共需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1.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8.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1070亩,改善灌溉面积2180亩。具体为:竹核乡尼惹村尼日堰改建9.2千米,设计流量0.07m3/s,总投资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37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63万元,新增灌面70亩,改善灌面430亩。庆恒乡解放村解放堰改建8千米,设计流量0.16m3/s,总投资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8.58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42万元,新增灌面700亩,改善灌面500亩。阿并洛古乡阿并洛古村尔古堰改建10.8千米,设计流量0.05m3/s,总投资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5.09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91万元,新增灌面50亩,改善灌面300亩。阿并洛古乡乌火列减村乌黑堰改建7.2千米,设计流量0.04m3/s,总投资1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6.73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27万元,新增灌面50亩,改善灌面250亩。阿并洛古乡乌洼以拖村瓦一拖堰改建12.8千米,设计流量0.1m3/s,总投资3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9.73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2.27万元,新增灌面200亩,改善灌面700亩。

  2010年实施地莫乡巴尔堰、跃进堰、前进堰、普莫堰,大坝乡阿则洛堰、无宝堰改扩建工程,引水渠总长48千米,共需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1.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8.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970亩,改善灌溉面积3490亩。具体为:地莫乡巴尔村巴尔堰改建6.4千米,设计流量0.16m3/s,总投资1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4.87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13万元,新增灌面300亩,改善灌面900亩。地莫乡地莫村跃进堰改建8.4千米,设计流量0.09m3/s,总投资2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9.51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49万元,新增灌面200亩,改善灌面500亩。地莫乡地莫村前进堰改建7.2千米,设计流量0.05m3/s,总投资1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6.72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28万元,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300亩。地莫乡马处洛呷村普莫堰改建10千米,设计流量0.12m3/s,总投资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3.23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77万元,新增灌面120亩,改善灌面790亩。大坝乡洛五村阿则洛堰改建6.8千米,设计流量0.06m3/s,总投资1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80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2万元,新增灌面150亩,改善灌面300亩。大坝乡特洛村元宝堰改建9.2千米,设计流量0.1m3/s,总投资2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1.37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1.63万元,新增灌面100亩,改善灌面700亩。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算估算

  根据建设内容和水利97定额、98编规扩大系数1.13估算,规划区共需资金600万元,20062010年每年度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11.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8.5万元。

  二、资金筹措

  按省以工代赈编规说明“十一五”规划以工代赈资金,以2004年度下达额度乘以5计算,即为557.5万元,本规划总投资600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57.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投劳折资42.5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项目实施主体单位:昭觉县以工代赈办、昭觉县水利局

  项目业主: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为加强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成立“昭觉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牵头,县政府、县以工代赈办、县水利局、县财政局,抽调人员参与工程实施和管理,作到既有统筹,又相互协调。水利局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实施、监督等工作。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活动,以工程规模的大小按工程建设程序决定是否实行招投标,招投标必须在纪委、计经、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施工承包方、材料供应方、监理承保方应具备相应资质。水利局应同中标的施工、材料供应和监理单位制定相应的合同和施工计划,在合理的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工程竣工后,按国家规定由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三节  工程管护

  水利工程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了维护建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工程运行正常并永久发挥效益。按国家规定:凡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水利工程,必须收取水费,所收水费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水费的收取标准按国家暂行规定,结合当地情况适当收取。同时水利部门要分别对水利工程的不同性质、规模、受益范围,制定一个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把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更新和收交费统一起。在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维护农民用水权利益,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本着公退民进,能卖不股、能股不包,能租不协,以卖为主的原则,落实管理权,搞活经营权,调动工程管理者的积极性。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实行“谁购买、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因地制宜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由县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所建工程必须建设管理办法,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

 

第四节  实施监督

  工程建设在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水利局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工程项目的实施,并与乡、村、社层层签定责任书,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依据之一。工程施工采取群众施工与专业施工相结合,土石方开挖及回填工程组织项目区受益群众突击完成,砼浇注等工程由专业施工队伍负责修建。在项目建设中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购置建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时间要求的“五统一”原则。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全面实行报帐制、公示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杜绝截留、挪用、串用资金情况发生。为确保工程质量,由州水利电力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建设实施政府监督,同时县水利局抽调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对工程实施的各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全面完成,使之持续永久的发挥效益。工程的施工与管理,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及缴励制度,在质量终身制的原则下,明确奖惩措施和考评办法,该奖则奖、该惩则惩。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考虑到保证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对项目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减轻了泥石流、洪涝灾害的发生。工程建成后,提高了渠系利用系数,确保灌区的稳产、高产,推动了退耕还林工作,减少了水土流失。因而该项目的实施,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有益而无害。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规划工程实施后,新建及改造引水渠240千米,新增灌面6150亩,改善灌面11672亩,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总增收可达1782200公斤,年效益可达570万元,人均增收 254/年。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本次规划的实施,灌溉得以保证,农产品产量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可发展经果林木、蔬菜等。又可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果木,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避免了因争水而发生的打架、斗殴甚至械斗现象,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又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附件:

 1、编规说明;

 2、昭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表;

 3昭觉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表

 4、昭觉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划示意图;

 5、昭觉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