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农机提灌及微水电建设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遵照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凉山州以工代赈办及越西县以工代赈办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县情和行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原则是“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优先解决重点贫困村或历年来未解决过的缺水村,按照县以工代赈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以工代赈资金,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部门在工程措施和布局上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满足供水需求,使用方便,易于管理,讲求效益,着眼长远的原则;把小型水利建设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工程反复勘测、比较取水方案,选定可靠的水源,合理拟定渠道尺寸,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切实做好小型水利工程规划。

  二、编制依据

  1、本规划编制采用数据的基准年为2004年;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工代赈规划补助标准:渠系建设12.5万元/千米;小机井工程300/千瓦;水窖工程50/立方米;提水站新建0.60.7万元/千瓦;改建0.20.3万元/千瓦。

  3、工程点的确定以“十五”规划为基础,结合平时行业部门掌握基础资料为依据。

  4、《四川省、重庆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5、主要原材料基价为:钢管2500/吨,水泥250/吨,块石20/m3,碎石20/m3,河砂20/m3,汽油2000/吨,根据不同的工程点或建设年限调整价差及相应税金。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越西县“十一五”期间试点乡规划小型农田水利渠系工程在中所镇的芦林堰,四甘普乡的吉德堰,乐青地乡的翻身堰,普雄镇的跃进堰、阳坡堰、且拖堰,依洛地坝乡的沙木洛堰、依洛堰,丁山乡的丁埝堰、蚂蝗沟堰,保安乡的平原堰,马拖乡的大河堰,拉普乡的拉普堰,河东乡的宝龙堰,大瑞乡的节加山堰,大屯乡的红旗堰,板桥乡的广河堰、越城镇的城关堰14个乡(镇)18条沟堰进行。规划期为2006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规划要点

  “十一五”期间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目标:一是集中成片连线为主;二是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以发动自主创业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参与,建好骨干工程,不断探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三是改建渠堰16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6343,改善灌溉面积23680亩。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渠系工程共计18处,新、扩、改建渠系长度164公里,开挖土方12.27万立方米,浆砌石方7.3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方1.69万立方米,群众投劳1.45万个工日,投入水泥7539吨,解决14个乡镇37个村176个组1196647591人的农业生产用水。

  

  越西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越西县越西河谷及普雄河谷内,区内交通方便,有省道乌金公路及县道贯穿项目区,村村有便道相通,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二、地形、地貌

  项目区除中所镇、丁山乡、越城镇地势较开阔外,其它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高差悬殊,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高程在16502200m之间,河谷深切,谷坡陡峻,相对高差大,属于中山地貌。

  三、气候条件

  项目区以北亚热带气候为主要气候特征。随着气候的相对变化,年内温差相对较小,日内温差相对较大,且垂直变化明显,随高程升高气温相应降低,形成低山河谷热,高山寒凉的气候环境,冬春干旱,风大气温低,而日照充足,夏秋多雨阴湿气温高,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春夏秋冬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年平均为1300mm,多年平均日照为1860小时,平均气温为10-13℃,而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1055.6mm,年无霜期在225天。由于气候的变化,降水分布不均,年内510月为多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90%11~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0%,干旱少雨蒸发大,是造成缺水的最大原因。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质构造受地形的控制影响,地下水埋藏量大,地表水丰富,出露地层多为红色砂岩、钙质泥岩、粉砂岩为主,植被较好,地质稳定,地震烈度为Ⅶ度。

  五、水资源的特点

  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靠降雨补给,其分布规律与降水基本一致,而利用率十分低下,水资源在本项目区内有四大特点,一是水资源量大,但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地表径流多集中在69月份,绝大多数水量都是靠降雨补给,而都是以洪水的形式流走。而在旱季,特别是35月份,干旱风大,水面蒸发量大降雨少,河川径流大幅减少,大部份河流溪沟都断流。二是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大,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适应,导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的严重问题。三是水环境的日趋恶化,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繁,河床不断抬高,河床泄水能力差,堤防工程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因素造成年年自然灾害;四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山高坡陡,垂直高差大,水源点低,水资源开发难度大,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对水资源利用率低,对水资源调控能力差。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规划区内涉及14个乡镇36个村173个组11966447591,其中少数民族22225,占总人人口的49.65%.规划区内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和其它等方式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558.72元,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以下人口为11263人占总人口的25.16%,年人均纯收入637822元人口为111047人占总人口的24.68%。年人均纯收入8221000元人口为8492人占总人口的18.97%

第三节  小型水利现状

  一、干旱情况

  项目区旱季的时间长达半年,冬春连晴少雨,天气干湿多风,蒸发量特大,地表径流大幅度减少。冬干春旱年年有,即使进入雨季,夏旱和伏旱也会常常出现。旱灾的频繁发生,已成为项目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从气象部门多年的旱情资料分析统计,各类旱灾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其中以春旱最多,夏旱次之,伏旱较少。由于春夏连旱普遍,加重了干旱的严重程度。干旱不但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制约了农村项目区内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势在必行。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困难现状

  项目区目前有 12896.03亩田,20036.93亩地灌溉用水非常困难,涉及14个乡、37个村、176个组。这些地方农民居住的村寨附近水源条件差,农田灌溉靠天降雨播种,时遇干旱年,稻田作为玉米地,玉米地作为荒地时有,因此,农民群众常年为水发愁,导致项目区群众争水纠分常有。而现有渠道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建设成的,由于当地群众贫穷落后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多数渠道未能维修、养护、防渗,加之自然灾害,而失去功能,有的则渠道老化、渗漏、跨塌,根本就没有通水了,因此,项目区的农村小水利设施十分脆弱。

  三、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必要性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事实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一五”规划区域是我县粮食主产基地,也是严重缺水地区,故本次规划是结合实际的,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必要的。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在新村投入10万元整治中坝堰。其余地方没有投入。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治水防洪、改田改土”为重点,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二、基本原则

  按照地方各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原则,推进农村小水利建设。

  三、目标任务

  主要是解决14个乡37个村的灌溉用水困难问题,本次规划项目共计新建、扩建、改建渠道18条总长16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6343,改善灌溉面积23680亩。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拟建小型灌溉水利工程共计18处,其中:新建配套渠系30公里,投资103万元;扩建渠道17.2公里,投资60.2公里;改建渠道116.8公里。投资350.4万元,总工程投资513.6万元。资金筹措为: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1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03.6万元。可新增灌溉面积6343,改善灌溉面积23680亩。

  二、建设布局

  渠系建设分布在全县14个乡的37个村,涉及176个组1196647591人的灌溉用水困难。即:

  1、中所镇芦林堰,渠道整治改建6公里,新建主支配套渠系26公里,投资10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80万元)。可解决5个村、10个组10283801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400,改善灌溉面积2710亩。

  2、乐青地乡翻身堰改建4.2公里,渠道扩建5.8公里,投资32.9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5万元)。可解决2个村、9个组5672322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360,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

  3、普雄镇跃进堰改建渠道8公里,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0万元)。可解决1个村、4个组4401872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80,改善灌溉面积1940亩。

  4、依洛地坝乡沙木洛堰改建渠道6公里,投资1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5万元)。可解决2个村、9个组5562104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80,改善灌溉面积1700亩。

  5、丁山乡丁山堰改建渠道8公里,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0万元)。可解决2个村、6个组6362376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10,改善灌溉面积1930亩。

  6、保安乡平原堰改建渠道6公里,投资1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5万元)。可解决1个村、4个组3131380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20,改善灌溉面积670亩。

  7、丁山乡蚂蝗沟堰改建渠道8公里,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0万元)。可解决2个村、8个组5942395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30,改善灌溉面积1400亩。

  8、马拖乡大河堰改建渠道8公里,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0万元)。可解决2个村、13个组6072648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80,改善灌溉面积1300亩。

  9、拉普乡拉普堰改建渠道10公里,投资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5万元)。可解决2个村、9个组6302801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50,改善灌溉面积1600亩。

  10、河东乡保龙堰改建渠道8公里,投资2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0万元)。可解决2个村、7个组5382151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00,改善灌溉面积1100亩。

  11、普雄镇阳坡堰改建渠道4.4公里,投资13.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1万元)。可解决1个村、2个组224890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30,改善灌溉面积600亩。

  12、依洛地坝乡依洛堰改建渠道5.2公里,投资15.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3万元)。可解决1个村、4个组2801206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40,改善灌溉面积800亩。

  13、大瑞乡节加山堰改建渠道4.8公里,投资14.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2万元)。可解决1个村、5个组192955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80,改善灌溉面积780亩。

  14、大屯乡红旗堰改建渠道6公里,投资1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5万元)。可解决2个村、7个组6892578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10,改善灌溉面积980亩。

  15、普雄镇且拖堰改建渠道9.6公里,投资2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4万元)。可解决1个村、2个组3001401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20,改善灌溉面积1100亩。

  16、板桥乡广河堰改建渠道10公里,投资3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25万元)。可解决1个村、3个组172834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120,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

  17、越城镇城关堰改建渠道4.6公里,扩建渠道11.4公里,投资53.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40万元)。可解决8个村、71个组404415249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560,改善灌溉面积1870亩。

  18、四甘普乡吉德堰,新建渠道4公里,投资1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资金10万元)。可解决1个村、3个组156628人的灌溉用水,可新增灌溉面积473亩。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项目实施计划与优先确定,根据项目区小型水利分布特点、缺水群众的积极性以及贫困状况,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先集中成片,后分散的原则,排出先后顺序,即:

  一、2006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121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9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31万元。项目位于中所镇芦林堰1处,渠道整治改造6公里,新建主支配套渠系30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74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65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方3775立方米,投入水泥1656吨。可新增灌溉面积2873,改善灌溉面积2710亩。

  二、2007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98.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8.9万元。项目位于乐青地乡翻身堰、普雄镇跃进堰、依洛地坝乡沙木洛堰、丁山乡丁山堰共4处,渠道整治改造26.2公里,扩建5.8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38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43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方3275立方米,投入水泥1471吨。可新增灌溉面积930,改善灌溉面积6770亩。

  三、2008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96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6万元。项目位于保安乡平原堰、丁山乡蚂蝗沟堰、马拖乡大河堰、拉普乡拉普堰共计4处,渠道整治长度3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38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43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方3275立方米,投入水泥1471吨。可新增灌溉面积880,改善灌溉面积4970亩。

  

  四、2009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67.2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1.2万元。项目位于河东乡宝龙堰、普雄镇阳坡堰、依洛地坝乡依洛堰、大瑞乡节加山堰共计4处,渠道整治长度22.4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67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0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方2292立方米,投入水泥1029吨。可新增灌溉面积750,改善灌溉面积3280亩。

  五、2010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130.5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04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26.5万元。项目位于大屯乡红旗堰、普雄镇且拖堰、板桥乡广河堰、越城镇城关堰共计4处,渠道整治改造30.2公里,扩建渠道11.4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1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86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方4257立方米,投入水泥1912吨。可新增灌溉面积910,改善灌溉面积5950亩。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概算总投资513.6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1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03.6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十一五”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技术服务等工作由县水利局具体负责。

 

第二节  实施方式

 

  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增强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小水利基础建设工作的领导,纳入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早规划,早动员,早动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落实。并成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以工代赈办、财政局、县扶贫办、审计局、水利局、农机局为单位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小水利工程的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工作,水利局具体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及其指导运行管理。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衔接和地方配套以及自筹资金的落实,其它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努力把工程做得更好。

  在工程实施中,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受益乡村领导亲自抓工程建设,协调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得到组织保证。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工程后期管理严格按照《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水利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工程建成后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把已建成的小水利工程管好用好,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明晰工程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资金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期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一、组织管理机构

  我县小型水利建设,是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最直接、最具体体现,也是发展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县水利灌溉条件的民心工程。越西县人民政府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本届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审计、农机局、水利局为单位成员,下设办公室在水利局,并一直负责抓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各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领导亲自来抓,并负责协调工作,发动和组织劳力,确保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二、资金管理

  我县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工程量大,在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设立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努力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水利建设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按照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参与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在工程建设中要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由工程施工人员审查核定,领导审批进行报帐。工程竣工之后,通过验收合格后方能结帐。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材料及设备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有利于资金的节约管理。

  

  三、加强领导,把好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搞好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州的工程管理条例,对建设工程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严格搞好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每个工程都配有业务水平高、技术过硬的业务人员。

  2、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行政领导负责制,确保工程项目自始自终有人负责。

  3、搞好工程招投标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按照水利工程招投标办法,向社会公开招投标。要选定相应资质和有施工经验、重合同、守信誉的施工队伍来承担工程建设任务。

  4、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理。

  5、实行技术指导负责制,抽调技术骨干驻守工程现场,负责施工技术的指导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上是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分布面广,单项工程量小,不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破坏,也不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工程建成后,将在取水口和供水枢纽设置防护区,建立一系列保护措施和办法,将会更有利于水环境保护。

第二节 社会效益

 

  “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渠系工程18个,覆盖范围14个乡、37个村、176个组、人口为1196647591人,改善灌面为23680亩,新增灌面6343亩,工程建设长164公里,总投资为513.6万元。从经济效益上看,有利于多种经营,各种经济作物生产,搞活地方经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自然灾害,年可增产粮食1651.26吨。

 

第三节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

  2006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583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43.55万元。

  2007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00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60.06万元。

  2008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850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45.63万元。

  2009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030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31.43万元。

  2010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860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53.51万元。

  总之,从社会、经济效益上看,可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当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脱贫致富的一项德政工程。

 

  越西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