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遵照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凉山州以工代赈办及喜德县以工代赈办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县情和行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原则是“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优先解决重点贫困村或历年来未解决过的缺水村,按照县以工代赈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以工代赈资金,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部门在工程措施和布局上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满足供水需求,使用方便,易于管理,讲求效益,着眼长远的原则;把小型水利建设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工程规划前期,访问农户、实地反复勘测、比较取水方案,选定可靠的水源,合理拟定渠道尺寸,使渠道不冲、不淤、不刷,既经济又适用为目的,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切实做好小型水利工程。

  二、编制依据

  1、本规划编制采用数据的基准年为2004年上级下达以工代赈资金数为基数。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工代赈规划补助标准:渠系建设2.5万元/千米,小机井工程300/千瓦,水窖工程50/立方米;提水站新建0.7万元/千瓦,改建0.3万元/千瓦。

  3、工程点的确定以“十五”规划为基础,结合平时行业部门掌握基础资料为依据。

  4、《四川省、重庆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5、《四川省机电灌溉设施建设规划、设计实施办法》。

  6、主要原材料基价依据《水利、水电概(估)算编规》(1997)为:钢管2500/吨,水泥250/吨,块石20/m3,碎石20/m3,河砂20/m3,汽油2000/吨,根据不同的工程点或建设年限调整价差及相应税金。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喜德县“十一五”期间规划小型农田水利渠系工程涉及 6个乡(镇)13个村52个组,即:光明镇甘哈觉莫村、新联村、炭山村、新喜村、光荣村、农光村;则约乡石门村;红莫镇回龙村;两河口镇洛甘村、三合村;李子乡大兴村;冕山镇和民村、民主村。农机提灌、微水和节水工程涉及到4个乡镇,12个村,49个组,即:红莫镇司金村;光明镇光荣村;冕山镇尔史村、五合村;两河口镇瓦库村。规划期为2006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规划要点

  “十一五”期间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目标:一是集中成片连线为主;二是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以发动自主创业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参与,建好骨干工程,不断探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三是新建及整治渠堰8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55亩,改善灌溉面积4400亩;四是新建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3处、3个,新增装机容量6台(套)99千瓦;新建电力提灌站128.5千瓦;维修改造农机抗旱提灌设备4台(套)66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25亩,改善灌溉面积1620亩。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1、渠系工程共计10处,新建渠系长度80公里,开挖土方34530立方米,水泥浆砌27200立方米,群众投劳37880个工日,投入水泥 2883吨,解决6个乡(镇)14个村52个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55亩,改善灌溉面积4400亩。

  2、提灌工程,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3处、3个,新增装机容量6台(套)99千瓦;新建电力提灌站128.5千瓦;维修改造农机抗旱提灌设备4台(套)66千瓦。规划建设总投资125万元,新增装机容量7台(套)127.5千瓦,维修改造装机容量4台(套)66千瓦,规划受益2740户,11235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25亩,改善灌溉面积1620亩。规划项目宗旨明确,符合我县扶贫规划及基本农田建设实际。

 

  喜德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中北部。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2°11?102°41?,北纬27°53?28°31?之间,成昆线横穿于县境内83公里,有10个站,108国线和攀西高速公路离县城29公里,三级标美油路直通县城,项目区内均通公路,故交通方便,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二、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山区,地表起伏大,高差悬殊,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高程在18002400m之间,河谷深切,谷坡陡峻,相对高差在500800m,属于中高山,耕地坡度在520度之间。

  三、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亚热带气候,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气候特征。随着气候的相对变化,年内温差相对较小,日内温差相对较大,且垂直变化明显,随高程升高气温相应降低,形成低山河谷热,高山寒凉的气候环境,冬春干旱风大气温低,而日照充足,夏秋多雨阴湿气温高,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春夏秋冬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县降水量年平均为1100mm,多年平均日照为2050小时,平均气温为14.1℃,而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1810mm,年无霜期在255天。由于气候的变化,降水分布不均,年内510月为多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90%11~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0%,干旱少雨蒸发大,造成缺水的最大原因。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质构造受地形的控制影响,地下水埋藏量大,地表水丰富,地质主要是侏罗系的紫色砂岩、泥岩、钙质粉为主,植被较好,地质稳定,地震烈度为Ⅷ度。

  五、水资源的特点

  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靠径流和降雨补给,其分布规律与降水基本一致,而利用率十分低下,水资源在本项目区内有四大特点,一是水资源量大,但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地表径流多集中在69月份,绝大多数水量都是靠降雨补给,而都是以洪水的形式流走。而在旱季,特别是35月份,干旱风大,水面蒸发量大,降雨少,河川径流大幅减少,大部份河流溪沟都断流。二是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大,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适应,导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的严重问题。三是水环境的日趋恶化,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繁,河床不断抬高,河床泄水能力差,堤防工程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因素造成年年自然灾害;四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山高坡陡,垂直高差大,水源点低,水资源开发难度大,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对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控能力差。

  项目区境内主要河流有孙水河、尼波河、东河、西河、热水河五条河流。现用水主要为农牧业用水,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年来工业用水也有增长,县内水资源主要以孙水河为主,其它地区差异要大一些。据查资料,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3.8亿立方米,利用水量占总水量的3.8%。工业利用水量占总量30%,开发利用率较低,水资源利用有待开发。因我县工业发展比重小,城镇规模不大,农业用水也不多,而森林覆盖较好,环境容量较大等特点。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规划区内涉及6个乡(镇)17个村41742.237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037万人,占总人口的46.35%,彝、回、藏族人口为1.2005万人,占总人口的53.65%,规划区内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和其它等方式收入,年人均纯收入904元,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8%,年人均纯收入637元至822元人口占总人口的37%。年人均纯收入8221000元人口占总人口的45%。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农业生产条件严重滞后,灌溉用水不但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制约项目区经济发展,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带来严重挑战,因此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势在必行。

  

第三节  小型水利现状

  

  一、干旱情况

  项目区旱季的时间长达半年,冬春连晴少雨,天气干燥多风,蒸发量特大,地表径流大幅度减少。冬干春旱年年有,即使进入雨季,夏旱和伏旱也会常常出现。旱灾的频繁发生,已成为项目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从气象部门多年的旱情资料分析统计,各类旱灾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其中以春旱最多,夏旱次之,伏旱较少。由于春夏连旱普遍,加重了干旱的严重程度。干旱不但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制约了农村项目区内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势在必行。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困难现状

  目前仍有 1.56万亩灌溉用水非常困难,涉及16个乡镇、57个村、166个组。这些地方农民居住的村寨附近水源条件差,或根本没有水源。农田灌溉靠天降雨播种,时遇干旱年,稻田作为玉米地,玉米地作为荒地时有,因此,农民群众常年为水发愁,导致项目区群众争水纠分常有。我县现有渠道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由于当地群众贫穷落后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多数渠道未能维修、养护、防渗,加之自然灾害,而失去功能,有的渠道老化、渗漏、跨塌,根本就没有通水了,因此,我县的农村小水利设施十分脆弱。

  三、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必要性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事实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一五”规划区域是我县粮食主产基地,也是严重缺水地区,本次规划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切合实际的,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必要的。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5万元,建设渠道长38公里,完成工程量:开挖土方3.7万方,水泥浆砌0.385万方,投入水泥402吨,新增有效灌面2500亩,改善灌面4290亩。农机提灌工程以工代赈资金累计投入36万元,新增装机容量47698千瓦,微水电站以工代赈资金累计投入65万元,建成1261千瓦,改建1860.5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50亩。成效显著,因此,以工代赈工程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贫困地区的重要体现。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治水防洪、改田改土”为重点,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二、基本原则

  按照地方各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原则,推进农村小水利建设。

  三、目标任务

  一是拟建80公里小型水利渠道,解决6个乡(镇)14个村的灌溉用水困难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55亩,改善灌溉面积4400亩。二是新增装机容量6台(套)99千瓦,维修改造装机容量4台(套)66千瓦,建电力提灌站1台(套)28.5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25亩,改善灌溉面积1620亩。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拟建小型水利工程共计10处,新建渠道及整治长度80公里;农机提灌5个工程点,新建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3处、3个,新增装机容量6台(套)99千瓦;新建电力提灌站128.5千瓦;维修改造农机流动抗旱提灌设备4台(套)66千瓦。

  总投资397万元,资金筹措为: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97万元。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80亩,改善灌溉面积6020亩。

  二、建设布局

  ㈠渠系项目主要分布在县境内孙水河、热水河沿岸的6个乡(镇)14个村52个组的230211140人的灌溉用水困难。即:

  1、光明镇光荣堰改建1处,位于光明镇政府侧光荣村,渠道整治长度8.7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0亩,改善灌溉面积380亩。

  2、红莫镇回龙堰改建1处,位于红莫镇回龙村,渠道整治长度7.3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亩,改善灌溉面积350亩。

  3、光明镇联合堰新建1处,位于光明镇联合村,渠道整治长度7.2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亩,改善灌溉面积480亩。

  4、两河口镇洛甘堰新建1处,位于两河口镇洛甘村,渠道整治长度8.8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亩,改善灌溉面积270亩。

  5、光明镇红星堰续建1处,涉及2个村,位于光明镇新联村,渠道整治长度7.8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亩,改善灌溉面积1060亩。

  6、则约乡石门堰新建1处,涉及3个村,位于则约乡石门村,渠道整治长度8.2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0亩,改善灌溉面积390亩。

  7、李子乡大兴堰新建1处,位于李子乡政府侧大兴村,渠道整治长度8.6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改善灌溉面积430亩。

  8、两河口镇三合堰新建1处,位于两河口镇三合村,渠道整治长度7.8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5亩,改善灌溉面积470亩。

  9、冕山镇和民堰新建1处,涉及2个村,位于和民村,渠道整治长度8.8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5亩,改善灌溉面积290亩。

  10、红莫镇司金堰新建1处,位于红莫镇司金村,渠道整治长度7.2公里,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亩,改善灌溉面积280亩。

  ㈡农机提灌项目分布在4个乡镇,12个村,49个社,11235人,即:

  红莫镇司金村,拟建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1,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0亩,改善灌溉面积380亩。

  冕山镇五合村新建电力提灌站1台,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亩。

  两河口镇瓦库村,拟建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1处,可新增有效灌面320亩,改善灌溉面积240亩。

  冕山镇尔史村拟建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1处,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5亩,改善灌溉面积263亩。

  光明镇维修改造农机流动抗旱提灌设备4台,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亩,改善灌溉面积437亩。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项目实施计划与优先确定,根据项目区小型水利分布特点、缺水群众的积极性以及贫困状况,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先集中成片,后分散的原则,排出年度实施先后顺序,即:

  一、2006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项目建设

  总投资8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20万元。

  1、光明镇光荣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8.7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750立方米,水泥浆砌2958立方米 ,投入水泥313.5吨,总投资2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9万元。

  2、红莫镇回龙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7.3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060立方米,水泥浆砌2482立方米 ,投入水泥263吨,总投资26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6万元。

  3、拟建红莫镇司金村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新增装机容量2台(套)33千瓦,总投资2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万元。

  二、2007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7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9万元。

  1、光明镇联合堰(甘哈觉莫村)新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7.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940立方米,水泥浆砌2448立方米 ,投入水泥259.5吨,总投资25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5万元。

  2、两河口镇洛甘堰新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8.8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540立方米,水泥浆砌2992立方米 ,投入水泥317吨,总投资2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9万元。

  3、拟建冕山镇五合村电力提灌工程1处,新增装机容量1台(套)28.5千瓦,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万元。

  三、2008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78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8万元。

  1、光明镇红星堰(新联村)续建1处,涉及2个村,位于光明镇新联村,渠道整治长度7.8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940立方米,水泥浆砌2652立方米 ,投入水泥281吨,总投资25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5万元。

  2、则约乡石门堰新建1处,涉及3个村,位于则约乡石门村,渠道整治长度8.2公里,开挖土石方3360量立方米,水泥浆砌2788立方米 ,投入295.5水泥吨。总投资28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8万元。

  3、拟建两河口镇瓦库村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新增装机容量2台(套)33千瓦,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万元。

  四、2009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7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9万元。

  1、两河口镇三合堰新建1处,位于两河口镇三合村,渠道整治长度7.4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210立方米,水泥浆砌2516立方米 ,投入水泥267吨。总投资26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6万元。

  2、李子乡大兴堰新建1处,位于李子乡政府侧大兴村,渠道整治长度8.6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960立方米,水泥浆砌2924立方米 ,投入水泥310吨。总投资28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8万元。

  3、拟建冕山镇尔史村农机流动抗旱提灌服务队,新增装机容量2台(套)33千瓦,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万元。

  五、2010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81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21万元。

  1、冕山镇和民堰新建1处,涉及2个村,位于和民村,渠道整治长度8.8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540立方米,水泥浆砌2993立方米 ,投入水泥317吨,总投资3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10万元。

  2、红莫镇司金堰新建1处,位于红莫镇司金村,渠道整治长度7.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3480立方米,水泥浆砌2448立方米 ,投入水泥259.5吨,总投资26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6万元。

  3、拟维修改造光明镇流动抗旱提灌设备4台(套)67千瓦,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补助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万元。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期内小型水利和农机提灌概算总投资397万元,资金筹措为: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97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十一五”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县以工代赈办,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技术服务等具体工作由县水利局、县农机局负责。

 

第二节  实施方式

 

  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增强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小水利基础建设工作的领导,纳入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早规划,早动员,早动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落实。并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以工代赈办、财政局、县扶贫办、审计局、水利局、农机局为单位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小水利工程的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工作,县水利局、县农机局具体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及其指导运行管理。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衔接和地方配套以及自筹资金的落实,其它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努力把工程做得更好。

  在工程实施中,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受益乡村领导亲自抓工程建设,协调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得到组织保证。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工程后期管理严格按照《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的具体要求,工程建成后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把已建成的小水利、农机提灌工程管好用好,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明晰工程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资金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期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一、组织管理机构

  我县小型水利建设,是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最直接、最具体体现,也是发展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县水利灌溉条件的民心工程。喜德县人民政府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展计划局、县以工代赈办、财政局、审计局、农机局、水利局为单位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各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领导亲自来抓,并负责协调工作,发动和组织劳力,确保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二、资金管理

  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工程量大,在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设立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努力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加大水利建设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按照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参与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在工程建设中要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由工程施工人员审查核定,领导审批进行报帐。工程竣工之后,通过验收合格后方能结帐。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材料及设备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有利于资金的节约管理。

  三、加强领导,把好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搞好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州的工程管理条例,对建设工程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严格搞好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每个工程都配有业务水平高、技术过硬的业务人员。

  2、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行政领导负责制,确保工程项目自始自终有人负责。

  3、搞好工程招投标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按照水利工程招投标办法和《关于做好我省农村机电灌溉设施建设和材料设备采购工作的通知》(川农机办〔200460号要求),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和采购。要选定相应资质和有施工经验、重合同、守信誉的施工队伍来承担工程建设任务。

  4、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理。

  5、实行技术指导负责制,抽调技术骨干驻守工程现场,负责施工技术的指导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少数个别工程开采部分地下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上是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分布面广,单项工程量小,不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破坏,也不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工程建成后,将在取水口和供水枢纽设置防护区,建立一系列保护措施和办法,将会更有利于水环境保护。

  

第二节 社会效益

  

  “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渠系工程10个工程点,覆盖范围6个乡镇、14个村、52个组、人口为203011140人,新增和改善灌面6255亩,整治渠道建设长80公里,总投资为397万元。从经济效益上看,有利于多种经营,各种经济作物生产,搞活地方经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自然灾害,年可增产粮食257吨;“十一五”期间规划的农机提灌5个工程点建成后,覆盖范围4个乡镇,12个村,49个社,11235人,新增和改善灌面3445亩。可解决项目区农民灌溉用水678户,2610人及解决四大牲畜饮水9365头(只);可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点9个,194.5千瓦;可节约因挑水灌溉的劳动力上万个,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从事其他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年可减少农忙季节因争水灌溉而发生的民事纠纷,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第三节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

  2006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60亩,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13.73万元。

  2007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30亩,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14.27万元。

  2008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330亩,主要农作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18.17万元。

  2009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993亩,主要农作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15.54万元。

  2010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87亩,主要农作物年亩均增产粮食55公斤,每亩增收78元估算,增加经济效益13.94万元。

  总之,从社会、经济效益上看,可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当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脱贫致富的一项德政工程。

 

  喜德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