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

小型农田水利

农机提灌

微水电

机耕道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甘洛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处东经102°03-102°48,北纬28°57-29°03′之间,南与雅安市汉源县接壤,西与石棉县相临,东临美姑县南接越西县。全县幅员面积2153.85km2。辖7个工作委员会,28个乡(镇)、226个村,全县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6.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少数民族12.2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66%,绝大部分为彝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

  以工代赈是国家针对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是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扶贫措施。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全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努力构建甘洛县和谐社会,促进人水和谐,根据《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川赈办[2005]17号文件、县政府、甘府发(200517号文通知精神、结合甘洛县实际特编2006-2010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

  二、编制依据

  1、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启动“三州”地区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通知》(川赈办[2005]17号)文件。

  2、省以工代赈200569日在成都召开“三州”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培训会精神。

  3、州以工代赈办的指示精神。

  4、县政府、甘府发(200527号文关于开展《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根据甘洛县实际,拟全县28个乡(镇)主要以田坝、普昌、新市坝、玉田、胜利等十一个乡(镇),小型水利工程较为集中、灌溉任务较重的乡(镇)、以省定贫困村为主,辅以严重缺水村。

  二、规划期

  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水利规划期为五年。即2006-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以工代赈“十一五”建设要立足于贫困、实施开发式扶贫、与参式扶贫,战略在2006-2010年一年期间、实施以小型水利建设、人畜饮水解困为主要内容的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抗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解决我县旱洪灾害,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为结构调整,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生存条件,促进水利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水和谐、社会和谐,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温饱,并在温饱的基础上稳步脱贫,走向小康。

  一、规划要点

  1、 全县辖区内小(二)型水库配套、防渗整治。

  2、 现有小型渠堰加固防渗整治,山坪塘整治。

  3、 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

  二、主要结论

  2006-2010年,在全县28个乡(镇)226个村内实施,共改建22处,力争使11个规划的项目乡(镇)新增灌面0.3万亩,改善灌面0.637万亩。主要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温饱,并在温饱的基础上,稳步奔向小康。同时又大大加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种植、养殖业等第三产业,使项目区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增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四川省水利厅(1998139号文件要求,结合甘洛县地方实际计算,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总投资115.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投资115.75万元.

 

第二章 小型水利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水资源

 

  甘洛县位于凉山州北部,位于大渡河一级支流牛日河和二级支流甘洛河的交界处,北与雅安市的汉源县接壤,西与石棉县相临,东临美姑县,南接越西县。县人民政府驻新市坝镇,北距省城成都320公里,南至州府驻地西昌237公里。

  甘洛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全为山区。山高谷深,河谷地带间有台地,斜坡与河边砂滩,县城东部连绵数十里的特克哄哄山由84000多米60多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最高峰—马鞍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高度4288米,南部高山重叠,与凉山中部大山相连,额普阿莫山高3905米,西部碧鸡山高3992米。

   甘洛县境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属中热带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但各季节分布不均,10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各半年,受西风气候影响,寒冷干燥,降水很少,只占总降水量的14%,为干季。5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下半年,多雨湿润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6%,低河谷地带盛夏较炎热。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县的两大资源,水资源得天独厚,大渡河在我县北面与汉源县成界河,界河长36公里。大渡河一级支流尼日河贯穿甘洛全境,在我县境内流长65.5公里,其二级支流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六条,全县水论理论蕴藏量为95.2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3.48万千瓦,径流可开发量为56.5万千瓦,已查明具有相当储量的矿藏有铅、锌、铜、铁、菱镁、磷、煤、石膏、石灰石、白云石、水晶石等十几个品种。甘洛县有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的气候环境,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着多姿多彩的彝、汉、藏民族民间文化,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教卫生体育交通城乡建设等的发展。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现状

 

  一、 基本情况

  甘洛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较穷,又是灾害频发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 70个重点贫困村,2004年末解决温饱人口1.1万人(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4万人,(人均纯收入6371000元的收入得到提高),2004年末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21元(全县1413元),2004年末甘洛县国内生产总值653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004万元,人均收入为1413元。

  二、 贫困原因

  1、自然灾害频繁

  我县属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为省定贫困县,境内山峦耸立,山高谷深,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受特定自然地理条件和大气环流综合作用的影响,由于生态的恶化,10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少雨干旱,4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多雨天气,一到雨季,气候多变,暴雨频繁,洪水猛涨,由于地理的特定环境,全县山高坡陡,泥石流频繁,造成农田毁坏,房屋、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被毁现象年年都有。具有关资料记载在甘洛境内的尼子以打火车桥被毁,一列火车翻入大渡河,造成车毁人亡,凉山公路道班被泥石流淹没,重伤的道班工人无一幸存,可想而知在甘洛的泥石流有多严重。

  2、农业生产条件差

  我县地理特征突出,土地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由于山高坡陡,只靠人力耕种,条件恶劣,农耕艰辛,在耕种时,经常发生人畜摔伤事故。土地防水固土差,水渗透性强,“一场水土下河,三日太阳禾变焦”,土地越种越薄、越种越、越种越少,甚至成了石板坡。耕地陡、薄、导致农业生产上水平低下,是造成粮食自给困难的原因之一。

  3、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主要表现在蓄水工程少,全县只有一座小二型水库,2-5万立方的山平塘3口,这些蓄水工程,蓄水能力差,尚需整治,县境内有一百条引水工程,多为以前修建的土渠,只有近几年来修建的和整治的引水工程才能达到标准,有的引水工程由于县财政资金紧缺,资金投入有限维,水渠渗漏垮塌严重,大量水渠报废不能使用。另一方面是以前建的水利工程无管理机构,无管理制度,渠堰淤积无人清理,工程破坏无人维修,一到春播季节经常无水,有的灌区还只能靠天上下雨灌田,造成粮食减产,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困难。

 

第三节  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全县有耕地面积16.94万亩,其中:1.75万亩,旱地15.19万亩,2004年底,共建成中小型水利工程 1471 处(口),其中:水库1,山平塘3,引水渠道 111 ,提灌站3,微型水池 1353 ,这些工程的蓄、引、提总水量 6279.7万立方米,其中:水库60万立方米,微水池 2.7万立方米,引水渠堰 6216万立方米。

  总之,我县水利工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未完全发挥应有的效益,对全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第一,过去已成工程建设标准低,病害工程多,蓄、引水达不到标准,无法保证灌溉用水,加上引水渠过去建的多为土渠,渗漏严重。第二,泥石流灾害频繁,造成毁坏严重,县财政资金紧,无法修复或维修。第三,农民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认识不足,管理制度不建全,水费收不起来,一旦用不到水就到水利部门求援,加之群众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不强,浪费大,水源利用率低,效益低,灌溉成本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抗灾夺丰收,防洪保平安为中心,围绕“治水兴县、治水兴民”的战略决策,坚持兴得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实行大中小微结,新建与维修结合,服务与管理结合。以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国家、省、州、县对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摆脱贫困、增产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集中力量发送贫困群众基本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生态环境。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与环境、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项目村实际情况、按照缺啥补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规划的项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规划项目与以工代赈资金投入一致,与县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致,与省扶贫开发规划一致,与规划行业规划一致。

  (四)坚持充分尊重民意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到公平、公正,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极积性、保证村民对项目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坚持控制项目和投资规模原则。实事求是,做到项目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不虚报。

  三、目标

  通过“十一五”以工代赈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密切联系了党和群众、干部群众关系,是党在新时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举措,是各级党政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通过渠道的防渗整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力争使灌区用水得到保证,达到增产增收、高产稳产。

  2、完善工程大件,增强工程蓄引水能力,搞好渠道防渗整治,减少水资源损失,力争达到节水灌溉。

  3、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

  4、完善农业生活基础设施,通过小型水利建设,着力解决与之相联系的人畜饮水问题,改善农村自下而上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人水和谐。

  5、在全县规划范围内,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改善灌面0.637万亩。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根据甘洛实际,以灌溉比较集中,灌面较大的11个乡(镇)内的贫困村和干旱村为重点,工作的重点是渠道的防渗整治,山平塘、水库的防渗整治,增强蓄、引水能力,力争达到节水灌溉工程。

  二、建设任务

  “十一五”以工代赈小型水利规划,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甘洛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拟在全县范围内,防渗整治引水渠4270m。建成三面光渠道2000米,浆砌堡坎800米,达到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改善灌面0.637万亩,保证灌区用水,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项目实施计划与优先确的,根据项目区小型水利分布特点、缺水群众的积极性以及贫困状况,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先集中成片,后分散的原则,排出先后顺序,即:

  一、2006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项目建设

  总投资4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1万元。

  1、前进乡玛麻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500立方米,砼1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6.67吨,总投资1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7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

  2、胜利乡雄普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2.3公里,开挖土石方量575立方米,砼191.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7.92吨,总投资1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7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

  3、田坝镇青杠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0.8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40立方米,砼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16.67吨,总投资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亩。

  4、玉田镇阿寨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400立方米,砼1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6.67吨,总投资1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7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亩。

  5、阿尔乡马达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1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00立方米,砼83.34立方米 ,投入水泥23.34吨,总投资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

  6、城关镇二村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1.1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20立方米,砼91.67立方米 ,投入水泥26吨,总投资6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亩。

  二、2007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41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9万元。

  1、前进乡基泥堰(基泥村)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2.5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58.34立方米,砼52.1立方米 ,投入水泥52.1吨,总投资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亩。

  2、团结乡玛麻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52立方米,砼1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1.67吨,总投资1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7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亩,改善灌溉面积400亩。

  3、普昌镇马拉哈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3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52立方米,砼250立方米 ,投入水泥62.5吨,总投资1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

  4、阿尔乡所池村乃乌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1.7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10立方米,砼141.67立方米 ,投入水泥35.42吨,总投资9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亩。

  三、2008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46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2万元。

  1、田坝镇仓库堰改建1处,涉及1个村,渠道整治长度3公里,开挖土石方量210立方米,砼250立方米 ,投入水泥62.5吨,总投资1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亩,改善灌溉面积850亩。

  2、嘎日乡顺河堰改建1处,涉及1个村,渠道整治长度2公里,开挖土石方120量立方米,砼1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1.67吨,总投资1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7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亩。

  3、嘎日乡跃进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4.5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05立方米,砼375立方米 ,投入水泥93.75吨,总投资21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亩,改善灌溉面积700亩。

  四、2009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41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9万元。

  1、尼尔觉乡牛吾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3.8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50立方米,砼31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79.18吨,总投资17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2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亩,改善灌溉面积550亩。

  2、阿尔乡且木村下湿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2.5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10立方米,砼208.34立方米 ,投入水泥52.1吨,总投资11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8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

  3、石海乡春禾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2.9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20立方米,砼241.67立方米 ,投入水泥60.41吨,总投资13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9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亩,改善灌溉面积900亩。

  五、2010年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总投资33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3万元。

  1、普昌镇西西呷村尔取拉达堰改建1处,,渠道整治长度1.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00立方米,砼100立方米 ,投入水泥25吨,总投资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亩,改善灌溉面积760亩。

  2、普昌镇古足村斯普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0.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80立方米,砼1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6.67吨,总投资7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

  3、普昌镇以达村立此我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0.9公里,开挖土石方量60立方米,砼75立方米 ,投入水泥18.75吨,总投资3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25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亩,改善灌溉面积900亩。

  4、阿尔乡地坝村波俄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0.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80立方米,砼166.67立方米 ,投入水泥46.67吨,总投资7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亩。

  5、阿尔乡且木村界二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1.9公里,开挖土石方量110立方米,砼158.34立方米 ,投入水泥40吨,总投资7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4.75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

  6、阿尔乡所池村尔科堰改建1,渠道整治长度1.2公里,开挖土石方量90立方米,砼100立方米 ,投入水泥25吨,总投资4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万元。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

     根据省、州以工代赈项目“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结合各项目区乡(镇)情况、村及受益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考虑灌区重点干旱区和贫困村实际,在工程规划上分建设重点和轻重缓急,拟排2006-2010年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分年度项目规划表。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根据省、州以工代赈部门文件精神和资金投资意向,结合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意见,拟以各项目乡(镇)政府为项目业主,规划项目实施主体单位为以工代赈办和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各部门分工合作,统筹安排,统一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就工程放线,技术指导,资金组织、督导检查等,确保项目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按时完成任务。

 

第二节  实施方式

  

  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县委、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成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单位、成员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在各乡镇的大力配合下,前期规划工作完善资料并经县级相关部门评审。

  一、组织方式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专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组。出台年度项目工程建设意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后勤组、技术组、财务组。后勤组主要负责该工程的宣传组织,发动受益区群众投工投劳;技术组主要负责项目工程的设计、技术指导把关,会同指挥部聘选施工队伍,进场备料施工,保证工程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时完成; 财务组主要负责资金的筹措,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工程资金由财政统一管理,专户储存,同时监督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工程正常开展。

  二、部门协调办法

  在县政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做到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通力合作。首先,由工程实施业主会同各项目乡(镇)统筹安排该区域项目工程的组织发动、实施招投标工作,把招标工作做好,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报名的施工队中评聘出信誉高,积累有多年从事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的、有垫支能力的施工队进行施工。其次在项目动工前,利用各种形式提前进行宣传并对工程建设地点、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等进行公示。工程验收,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各项目乡(镇)组织领导小组组织对工程完成情况进行核实汇总,经项目乡(镇)、施工队互相签字认定后,以文件书面报告县级领导小组,请求对项目区实施的项目工程进行初步检查验收、并逐个项目进行工程核算审计,县级领导小组上报检查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是农业基础设施,是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水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管理主体是工程受益单位,地方政府发挥其督促指导职能,督促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水利部门作为行业上级技术服务部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部门,工程建成后,由县人民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发放移交清单,明确产权和管护责任,指导工程管护制度的建立建全。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工程建设管理

  项目确定后,根据有关规定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多的效益,工程怀有关部门组成、实行比选选择法定工程队承包修建。通过公开招标,在领导小组和县以工代赈办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程实施前的动员,一方面为农民稳粮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有了水的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大大的改善,农民现有耕地面积收获有保障,乱开、乱垦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得到复苏,农业产化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农村种植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大大好转,在生态环境受到保护和改善的同时,对农村水土保持有明显的影响,项目区内的水利工程的建成,对抵御各种洪涝灾害给农村带来的严重影响,有防护和缓冲作用,同时,渠道工程完善,输水能力增强,水源集中,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水折耗,减少了供水成本,水源不零乱冲击,对项目区保水、保土、保肥起到积极作用,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减少耕地损失,切实保护了农民的自身利益,为稳粮增收,脱贫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资金管理

  以工代赈资金是由财政专户储存管理,项目实施单位书面报告(注明工程建设完成情况及力度),填写有以工代赈办提供的项目工程资金主拨单,由县财政审查拨付,环环扣紧,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以工代赈“十一五”人饮工程建设,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人不和谐”的理念,充分利用工程措施拦、引、蓄水资源,立足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必将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工程设施本身就可保持水土资源,避免或减少水无序流失和因此而造成的生态恶化。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十一五”以工代赈规划项目实施后,为农业生产改善灌面0.6万亩,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每亩按60公斤计算可实现粮食产量增加54万公斤,折算增收54万元,节约因旱灾浪费劳力10万个,每个按20无计算,折资20万元。

  工程实施后,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此次预计促进农民增收人均30元以上,有了水的保障,可实现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提高项目区耕地的复种率和单产,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配套,协调种植和管理水平,实现补粮品种的优良化,由传统品种向经济品种转化,实现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高新、高效农业。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根据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项目实际,主要解决灌溉较集中,灌面较大的十一个乡镇重点旱地和贫困村及干旱较严重的村。工程实施后,为规划项目区的生产灌溉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基础条件,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力的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节约了抗旱防灾劳动力,发展了地方经济。总而言之,“十一五”以工代赈工程的规划实施,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通过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既涵养了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又减轻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安定了民心,避免了为水争斗。

  甘洛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