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编制背景

  普格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34个乡()154个村(其中贫困村75个)、4个居委会、733个组,社会总人口144196人(人口普查数),其中农业人口128004人,占总人口的89%,全县总人口中彝族占75.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国定贫困县。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有西昌至巧家和普格至布拖公路两条主干线。

  根据调查资料,全县耕地实际面积为277151亩,基本农田187111亩,其中中低产田地145916亩(不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地)都应进行改造,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农田。

  我县抓住国家的投资机遇,利用以工代赈的扶持政策,对中低产田土进行改造,自1993年实施该项目以来,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34560亩,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全县粮食的持续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本农田建设从横向看取得一定的成绩,从纵向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全县仍有10多万亩中低产田土亟待改造治理。县境内耕地中坡耕地较多,并且土层薄,石砾含量大,坡面水系不配套,缺水无水田较多,基本是靠天吃饭。再加之农民群众的耕作方式落后,长期耗作,不注重培肥,土壤日趋板结,速效养分较低,广种薄收,复种指数低。其次是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大量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调,旱、涝、洪水、冰雹、低温、寒潮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业生产面临72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但县级财力十分困难,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使我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风险大、成本高,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要增收相当困难。

  二、编制依据

  1、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农村基本情况调查表;

  2、普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3、四川省以工代赈《关于启动“三州”地区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赈办[2005]17号;

  4、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十一五”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5、四川省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补助标准;

  6、四川省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排序原则;

  根据中央[20051号文件和川委发[20051号文件及凉府发[200511号文件精神,按照县委、政府新“142”发展思路和“4333”经济格局,以县改革和发展局的具体要求来编制“十一五”规划。

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县“十一五”期间的中低产田土紧紧围绕“以改促调、为调而改”来实施改造治理,建设地方特色经济,抓住豪吉集团将投资2亿元、实现加工马铃薯50万吨及终端产品的契机,把马铃薯发展成为我县高二半山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第二节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覆盖全县普乐、西洛、小兴场、螺髻山、洛乌沟5个片区、项目涉及永安乡、红莫依达乡、马洪乡、五道箐乡、洛甘乡、洛乌沟乡、普基镇、祝联乡、刘家坪乡、瓦洛乡、夹铁乡、特尔果乡、荞窝镇、黎安乡、孟甘乡、洛乌乡,共16个乡(镇)、16个村,幅员面积221.19平方公里,总人口12998人、3679户。项目建设规划期:2006年—2010年。

 

第三节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

  以工代赈项目是以改善贫困群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环境及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德政工程”,应切实做到以项目为载体,用项目覆盖贫困乡、村、受益农户,提高劳动效率。坚持开发式的以工代赈扶贫方针。在规划时,地埂规范、田形规则的地块,尽量保持原有的形状规划;支离破碎,零星分散的地块,应调整土形,平整土地,使其整齐规范。总之,要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科学合理规划,保证该项目顺利实施。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十一五”期间,在全县计划改造治理5800亩中低产田土,具体规划在永安乡、红莫依达乡、马洪乡、五道箐乡、洛甘乡、洛乌沟乡、普基镇、祝联乡、刘家坪乡、瓦洛乡、夹铁乡、特尔果乡、荞窝镇、黎安乡、孟甘乡、洛乌乡等16个乡(镇)、16个村,总人口12998人,耕地面积24748亩,项目建设中,主要进行水沟水渠配套、农耕农艺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多方面改造,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野外勘察、调查研究和室内资料分析相结合。抓住重点,先易后难,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目标。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农耕农艺措施为手段,以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农业产业结和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省、州非常重视马铃薯生产,并把马铃薯生产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马铃薯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4万亩以上,长期以来,我县马铃薯生产基本无种源保障,品种严重退化,品种二差二低的现象十分普遍,即:品种表现为抗逆性差,品质差,产量低,商品率低,严重的制约了全县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亟待建立脱毒网室繁育中心。加快脱毒薯种薯生产,为全县马铃薯生产提供脱毒种源。

  2006年—2010年全县计划完成建设任务5800亩,建立马铃薯脱毒网室一个,建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3460亩,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340亩。

  三、主要结论

  通过项目实施,变"三跑"土为"三保"土,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水平;逐步增大植被和森林覆盖率,改变项目区生活和居住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优质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达到建设高产、稳产田土的目的,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章  基本农田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耕地资源情况

 

   一、地理位置

  我县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凉山州的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20′至102°46′,北纬27°13′至27°50′。北接西昌,东与昭觉、布拖相连,南与宁南毗邻,西与德昌接壤。全县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46公里,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整个版图略呈长方形。县境内地貌主要是三山两谷,南北走向,南低北高。螺髻山与乌科梁子东西对峙,中梁子纵贯其间。南边河谷海拔1040米,北边最高海拔3417米,平均比降3.5%,全县最高点在螺髻山中段也额哈主峰,海拔4359米。

  二、地质地貌

  普格县地处康滇地轴横断山脉南段,昆明凹陷边缘,其构造属凉山褶皱带。由西向东为螺髻山、中梁子—保尾梁子、乌科梁子,山脉呈南北走向。全县属低中山,中山深切割,浸蚀—剥蚀—残积—堆积地貌,部分平坝、高丘陵、山原、高平原等构成地貌雏形。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了土壤的复杂性。县境内中山、低中山面积最大,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海拔10003500米的地方,面积1796.5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3.67%,其次是平坝和山原,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77%1.54%,其它台地、高丘陵、高山、高平原和丘状高原面积甚少,仅占全县总面积的3.02%

  三、河流及水资源

  县境内河流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则木河、西洛河(包括黑水河段)、马洪依呷河,其中则木河全流长53.1公里,流域面积631.4平方公里;西洛河全流长61公里(其中黑水河段12.8公里),流域面积1013.2平方公里;马洪依呷河全流长30.8公里,流域面积171.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共27条,干流纵贯南北,支流东西伸展,河流、山溪布满全县形如树枝状水系,虽然为我县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同时也把全县切割成岭谷相间、高差悬殊。加之断层引起的破碎严重,造成县境内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流水干湿季节变化大,很多支流暴涨暴落,旱季成暂时性的沟谷流水,雨季河流湍急,冲刷力强,河水含沙量高,造成严重的土壤浸蚀和滑坡,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灾害。

  全县河流因受地形影响,切割较深,天然落差大,水量丰沛,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总量约36.6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5.25万千瓦,占理论蕴藏总量的13.6%,目前还有90%的水能资源未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四、气候资源

  普格县属康滇气候区,具有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冬干燥、夏湿润、春秋季长、冬夏季短,四季不明显,而干雨季特别分明,并多夜雨。由于立体地貌明显,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属亚热带冬干夏湿气候类型,日照充足,降雨充沛。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立体农业”的特点,据县气象局观测,县城年平均气温17.3℃,≥10℃活动积温为5301.5℃,无霜期306天,年太阳总辐射为124.00千卡/CM,光合有效辐射为61.3千卡/C平方米,年均相对湿度67%,年均降雨量1057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930.1小时,全县的降水,随海拔高度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一个多雨中心—荞窝,年平均降水量为1481.2毫米,有一个少雨中心—小兴场,年均降水量只有724.1毫米,县境内气候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从下至上,出现河谷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山地温带和亚高山凉温带。

  五、土地资源

  普格县实际控制使用面积为2783125亩,人平占有27.6亩,根据土壤普查资料,耕地净面积为283389亩,占总面积的17.59%;林地1094138亩,占总面积的38.03%;坡地987331.1亩,占总面积的34.31%  园地4131.8亩,占总面积的0.14%;水域27569.3.1亩,占总面积的0.96%;草地154429.8亩,占总面积的5.37%;难利用地21038.1亩,占总面积的0.73%,其它用地82438.3亩,占总面积的2.87%。从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看,约占总面积的80%的土地是可利用的非耕地,这对农业结构调整,大农业的综合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普格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二半山,经济文化极不发达,农业生产还处于刀耕火种、白籽撒播的原始耕作方式,生产水平十分低下,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而且贫困面相当大,贫困程度很深,低收入人口多,截止2004年项目规划区内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10388人,占总人口的72.8%;其中:年人均纯收入8821000元的有2445人,占总人口的17.1%;年人均纯收入637882元的有4197人,占总面积的28.9%;年人均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的有3746人,占总人口的26.2%。项目规划区内的劳动力数量多,但质量不高,成人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很低,绝大部分只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胜任复杂劳动的很少,很多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以至于接受都很差,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限制因素;项目规划区内的适龄儿童随“普九”进入学校,但“难上学”的现象很普遍。环境卫生条件太差,不注意饮食卫生,地方病、传染病常有发生,乡村医疗和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培养各种技术人才,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基本农田工程现状

 

  “十一五”期间基本农田改造治理涉及16个乡16个村,项目区耕地的93%都属中低产田土,约23016亩,常年大春播种面积约24748亩,根据调查:①坡陡土瘦,森林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②季节性干旱缺水,产量不稳定,土地利用不充分,复种指数低;③旱地土壤粗、薄、瘦,土壤偏酸,普遍缺磷、钾、锌、硼、钼,农作物单产不高;④地下水位高,土壤渍水冷湿;⑤单一经营,农业结构比例失调。

 

第四节  以工代赈工程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任务8456亩,共投入资金216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62万元,群众投劳折资54万元。整个项目工程累计投工65.87万个;挖填土石方59.98万立方米;修蓄水池30口,容积0.069万立方米;埋设地下管道1.6公里;开挖疏水渠道65.887公里,其中衬砌42.587公里;新修机耕道1318米,生物护埂5000米(种植紫花苜蓿),建设优质花椒基地200亩,优质烤烟基地3900亩,西番莲基地256亩,芥末基地1300亩,玉米良种示范基地2750亩,万寿菊基地350亩。项目覆盖25个乡镇,基本实现能排能灌、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土层增厚,复种指数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平均新增农民收入88.03万元/年。

  “十五”期间,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项目资金到位迟而少,造成工程施工与大春生产抢时间的不利局面,受益农户忙于备耕,无法投入劳力,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无业务经费,开展工作难度大,工程后期管护没有落到实处,人为损坏严重。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把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坚持开发式的以工代赈扶贫方针,切实做到以项目为载体,用项目覆盖贫困乡、村受益农户,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真正改善项目区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二、基本原则

  1、抓住重点,先易后难;

  2、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统筹安排;

  3、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期分批改造治理;

  4、坚持以调促改,为调而改;

  5、坚持改造治理,培肥相结合;

  6、实行工程、生物、科技、农耕农艺措施综合改造。

  三、目标 

  项目实施后,使项目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变,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马铃薯收获后,再种一季苦荞麦,烤烟收获后再种一季豌豆,项目区将新增马铃薯117万公斤/年,增加产值46.8万元,新增烟叶17.3万公斤/年,增加产值77.85万元,新增豌豆34.6万公斤/年,增加产值34.6万元,新增苦荞麦5.85万公斤/年,增加产值5.85万元,年总增加产值165.1万元。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以村为单位进行规划,力求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合理确定布局重点。一是进行坡改梯和水渠配套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既改形又改质;二是以科技为先导,农耕农艺措施为手段,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建设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把改造区逐步建设成基本控制水土流失,旱涝保收,质量优、能耗低,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二、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改造治理基本农田5800亩,项目覆盖全县五个片区16个乡镇16个村,建立优质烤烟基地3460亩,其中永安乡400亩,刘家坪乡420亩,瓦洛乡450亩,夹铁乡450亩,荞窝镇420亩,黎安乡450亩,孟甘乡450亩,洛乌乡420亩,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340亩,其中红莫依达乡300亩,马洪乡300亩,五道箐乡320亩,洛甘乡260亩,洛乌沟乡260亩,祝联乡450亩,特尔果乡450亩;在普基镇建设马铃薯脱毒网室;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4200亩,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800亩。

基地建成后,每亩能增加粮食150公斤,总增加粮食97.5万公斤/年,将新增产值为:马铃薯200/亩,烤烟225/亩,豌豆100/亩,苦荞麦50/亩。增加产值165.1万元/年。

 

第三节  资金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资金估算

  ()改造一亩坡耕地及下湿田需要投资650元。

  1、水系配套所需物资投入资金:350元。

  2、劳务费:除受益户投工投劳外,每亩尚需投工20个,5/个,共需投入100元。

  3、农耕农艺配套,优质烤烟、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补助费200元。

  ()脱毒马铃薯网室建设投资估算

  1、征地:1亩,每亩按5万元计。

  2、新建脱毒马铃薯网室大棚,建成500平方米,跨度为6-8米、顶高4.2-5米、侧高2.6-3米热镀锌骨架连栋大棚,单价240/平方米,共需资金12万元。

  3、新建组培室、分析室、药剂室、消毒室、库房,共计500平方米,单位500/平方米,共需资金25万元。

  4、新建种薯晾晒场1000平方米,单位50/平方米,共需资金5万元。

  5、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共需资金5万元。

  各项建设投资共需资金52万元。

  二、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基本农田建设需总投资42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330万元(亩平500元),占总投资的77%,农户自筹、投工、投劳折资99万元(亩平150元),占总投资的23%

  三、资金年度使用计划

  “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投入66万元,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投折资19.8万元,每年总投入85.8万元。其中2006年实施坡改梯920亩,下湿田改造400亩,投资85.8万元;2007年实施坡改梯520亩,投资33.8万元,建立马铃薯脱毒网室投资52万元; 2008年实施坡改梯1320亩,投资85.8万元;2009年实施坡改梯1320亩,投资85.8万元;2010年实施坡改梯1320亩,投资85.8万元。

 

第四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根据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结合全县实际来安排“十一五”期间的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计划。

  2006年度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320亩,建立优质烤烟基地400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920亩,项目地点落实安排:

  永安乡古家坪村,海拔157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0.152/,北纬27°25.793′,建立优质烤烟基地400亩,计划投资26万元。

  红莫依达乡红莫依达村,海拔289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030.517/,北纬27°46.567/,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300亩,计划投资19.5万元。

  马洪乡拉都吉村,海拔285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0.301/,北纬27043.951′,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300亩,计划投资19.5万元。

   五道箐乡沙合莫村,海拔2286米,地理坐标:东经102022.553/,北纬27°40.159′,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320亩,计划投资20.8万元。

  2007年度完成基本农田建设520亩,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520亩,建立马铃薯脱毒网室,项目地点落实安排:

  洛甘乡彩乃村,海拔2825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0.402′,北纬27°30.267′,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60亩,计划投资16.9万元。

  洛乌沟乡红旗村,海拔245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8.433/,北纬27°26.304′,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60亩,计划投资16.9万元。

  普基镇正街村,海拔1415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2.093/,北纬27°22.432′,建立马铃薯脱毒网室,计划投资52万元。

  2008年度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320亩,建立优质烤烟基地870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450亩,项目地点落实安排:

  祝联乡威拉体村,海拔223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8.502/,北纬27°44.203′,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450亩,计划投资29.25万元。

  刘家坪乡长河扁村,海拔142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5.352/,北纬27°26.702′,建立优质烤烟基地420亩,计划投资27.3万元。

  瓦洛乡什尔村,海拔1956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5.783′,北纬27°24.167′,建立优质烤烟基地450亩,计划投资29.25万元。

  2009年度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320亩,建立优质烤烟基地870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450亩,项目地点落实安排:

  夹铁乡人家洛古,海拔210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4.267/,北纬27°41.333′,建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450亩,计划投资29.25万元。

  特尔果乡特尔果村,海拔223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25.446/,北纬27°41.124′,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450亩,计划投资29.25万元。

  荞窝镇大坪村,海拔152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2.208′,北纬27°18.582′,建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420亩,计划投资27.3万元。

  2010年度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320亩,建立优质烤烟基地1320亩,项目地点落实安排:

  黎安乡马尔塘村,海拔192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032.353/,北纬27°18.967′,建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450亩,计划投资29.25万元。

  孟甘乡古里村,海拔2085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6.204′,北纬27°35.302′,建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450亩,计划投资29.25万元。

  洛乌乡沙坝村,海拔1820米,地理坐标:东经102°38.328/,北纬27°37.958′,建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420亩,计划投资27.3万元。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县农业局土肥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抓宣传发动,认识到位

  “以工代赈”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德政工程,扶贫开发工程,从县到乡、村都要形成共识,争取国家投入来之不易,只能干好,不能干坏,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加强领导,责任明确

  为确保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县级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以工代赈办、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基本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工作,把工作真正做到田间地头。

  三、项目管理制度

  1、资金管理:按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蓄,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实行资金“县级财政报帐制”管理,具体按“三、三、三、一”的报帐方式,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到位,发挥应有的投资效益。

  2、招投标制:为保证工程质量,涉及到的大宗物资、材料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并要求业主交纳质量保证金,并委派专人负责管理。

  3、工程监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中,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处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工程验收:工程完工后,由县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自查验收,自查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建成后,要加强管护,由相关的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即按省委发[20051号文件之规定,工程建成后,由乡(镇)负责颁发产权证,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制定村规民约,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工程的使用管护工作。

 

第四节  实施监督

 

  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管理,资金的拨付使用,严格按照“三、三、三、一”的县级请款报帐的方式报帐,实行专户储蓄,一支笔审批,专款专用。工程进度及质量均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监督管理,并与各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交纳责任金,工程竣工验收后,按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第五章  项目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社会效益分析

 

  环境与发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改造中种植防护林、生物护埂,减少水土流失,利用冬闲种植绿肥,培肥地力。把工程措施与农耕农艺措施相结合,紧紧围绕群众致富和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这一宗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逢旱能灌,遇涝能排,增强了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在基本农田建设中,坚持以提高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使项目区的经济实现了新的增长。

  项目实施后,预计项目区每年将新增马铃薯117万公斤,增加产值46.8万元;新增烟叶17.3万公斤,增加产值77.85万元,新增豌豆34.6万公斤,增加产值34.6万元;新增苦荞麦5.85万公斤,增加产值5.85万元。年总增加产值165.1万元,每年农民人均增收317元。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项目的实施,一是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性照顾,对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增强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能力,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丰富了市场,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普格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