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甘洛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1994年列为州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4年被确定为中纪委重点帮扶贫困县。

  我县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累计设定中低产田土35001亩。其中,粮食自给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22501亩,2002年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县后改造中低产田土(2002-20049750亩。由于我县境内山高坡陡,沟谷纵横,耕地分布零星,有95%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耕层浅,土少砾多,肥力低下,辖区内群众耕作方式落后,单产低。同时本级财政十分困难,无力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县耕地面积323527亩(土壤普查数),其中中低产田土261409亩占80.8%,亟待改造治理。因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明显,部份农田仍靠天吃饭,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全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困难,贫困面貌难以有效改变。根据中共中央[2005]1号文件和川委发[2005]1号文件及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中纪委重点帮扶甘洛的机遇,认真贯彻州委建设“三带”经济和县委[2005]16号文件精神,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只有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才能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本农田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甘计赈办[2005]25号文件精神进行编制。  

第二节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涉及16个乡(镇)46个村,人口3.5238万人,项目实施期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  

第三节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

  基本农田建设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主要内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坚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中低产田土改造治理为主要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一、增厚土层,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劳动效率和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三、通过以造林和提高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变其生产和生活环境;四、通过中低产田土改造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项目实施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119公斤,亩新增产值588元,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年人均300元。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

  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包括前进乡、新茶乡、田坝镇、团结乡、胜利乡、新市坝镇、玉田镇、普昌镇、海棠镇、坪坝乡、蓼坪乡、则拉乡、乌斯大桥乡、沙岱乡、波波乡、阿嘎乡16个乡(镇)46个村,总人口3.5238万人,耕地面积70408.85亩,2006-2010年间共完成改造建设任务18200亩(其中:坡改梯15700亩,土改田1900亩,下湿田改造600亩),主要进行水系配套,培肥地力,增厚土层,新技术推广和农作物品种及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的改造,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4000亩,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15500亩。

  三、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126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投资900万元,地方配套及投劳折资360万元),其中坡改梯1085万元,土改田133万元,下湿田改造42万元。坡改梯建设资金中包括特色基地建设465万元。

第二章  基本农田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一、地形地貌

  甘洛县在大地构造上,属康滇地轴北段的大凉山系。境内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河流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具有南高北低,东西部高,中间较低的特点。东部的马鞍山顶峰,海拔达4288米,为境内最高点。西部的小月山最高点,海拔也达4287米,与东部的马鞍山不相上下。北部乌斯大桥乡的大渡河与宝水溪交汇处,海拔仅570米,为本县最低点。全县相对高差达3718米。县境中部褶皱起伏在1200-2000米之间。尼日河、甘洛河、田坝河、斯觉河与双河相间分布,河谷海拔多为1000-1200米。山地占幅员面积的90.82%,其中低中山和中山占89.58%

  二、气候资源

  甘洛属中亚热带气候。因相对高差大,最高处与最低处年平均气温相差24℃,月平均气温相差27℃,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仅低山河谷地带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其特点是:

  1、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干雨季分明。10月下旬至4月下旬寒冷干燥,6个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4%;空气相对湿度低,1-3月相对湿度仅55%,而冬半年的蒸发量达1068MM,占全年蒸发量2107MM50.68%。夏半年—5月上旬至10月中旬,受西南季风气流的控制和影响,多雨湿润,低山河谷地区闷热。一月降水量和气温最低,七月降水量最多,气温最高,雨热同季。

  2、雨量充沛,光热充足。35月气温急剧上升,911月气温下降迅速。县城所在新市坝地区无霜期283天。年降水量900mm左右,但时空分布不均,冬春雨季仅占25%,夏秋达75%。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5.7℃,极端最高气温39.9℃。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5062℃。年平均日照1661.2小时,日照率37%,年辐射总量106.37千卡/cm2,生理辐射53.19千卡/cm2

  3、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具有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因相对高差大,光、热、水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极明显的地域变化。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每升高100米约下降0.6℃。

  4、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雨量地区颁布差异明显。

  5、长时间阴雨低温,对农业生产危害大,暴风雨往往造成泥石流和洪灾。

  三、河流及水资源

  甘洛河流均属大渡河水系。大渡河为东北自然界河。流经黑马、乌斯大桥两乡,长34KM。尼日河为县境主河道,田坝河、双河、白沙河由西向东汇入尼日河,特克溪河、甘洛河、斯觉河向南向北汇入尼日河,形成较对称的树枝状水系。河流平均坡降为11-66‰。尚有十几条主要溪河,如龙门沟、列古洛多沟、地坝沟等。县境年径流量18-20亿m3。全县有流量100/秒以上的暗河3条,流量10-120/秒的岩溶大泉17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县全年平均降水量27.39亿m3,人均占有水量约28100 m3。亩约占有水量约8507 m3。但由于我县是典型的高山狭谷地貌,地表径流量大,利用率低,同时,河流泥沙含量高,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丰富,为农田水利建设和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水能理论蕴藏量95万千瓦,可开发量43万千瓦。

  四、土地资源

  根据1995年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甘洛县土地总面积3233971.1亩。其中:耕地322627.9亩,占9.98%;园地6271.7亩,占0.91%。林地2355244.9亩,占72.83%;牧草地390921.5亩,占12.0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444.5亩,占0.82%;交通用地18882.6亩,占0.58%,水域占地25857.5亩,占0.80%,未利用土地87720.5亩,占2.71%,人平土地面积21.41亩。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状况

  甘洛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解放以来,虽然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东南部和高海拔地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地区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

  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13元,划区内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8045人,占总人口的22.82%637元以下的有7681人,占总人口的21.79%;同时,农村生产力落后,大部份山区特别是彝族居住集中的地区仍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广种薄收,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处于低投入、低管理、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之中,虽然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成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

  2、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全县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部份二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严重,可持续发展难度大。

  3、社会发育滞后,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成人文盲和文盲人数还比较多,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地方病、传染病的监控,防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第三节  基本农田工程现状

  项目区耕地70408.85亩中有基本农田54691.41亩,占耕地面积的77.68%。耕地面积中有92.81%面积为中低产田土。常年大春播种面积约72000亩。、据土壤普查资料,项目区共有十三年土类,二十一个亚类,三十三个土属,四十四个土科,水稻土3833.7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44%。潮土129.46亩,占0.18%,紫色土40536亩,占57.57%,红土壤5300亩,占7.53%,石灰岩土7443.39亩,占10.575,黄棕壤8300亩,占11.79%,暗棕壤8700亩,占12.36%。土壤具有冲刷严重,土层薄,石砾含量高,缺磷、粘重、冷湿、酸、瘦等特点。人均占有耕地近2亩。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2002-2004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共计9750亩,计划投资234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9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和地方配套39万元。共计完成坡改梯7250亩,下湿田改造2500亩,总投工38.7万个,挖填移动土石方57.95万立方米。建设优质大白芸豆基地2800亩,优质梨基地2500亩,蔬菜基地300亩,项目辐射9个乡镇,累计增产粮食41万公斤/年,增收280万元/年。

  “十五”期间,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投入资金少,配套资金和群众投劳难度大,工程管护差,损坏时有发生,培肥地力力度弱,土壤肥力提高不大,集中连片开发面积小,效果体现不明显。 

第三章  建设规模的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一大主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必须坚持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甘洛县“十一五”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和国家以工代赈机关政策为指导,把改善山区群众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及生产方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抑制大渡河流域生态恶化和彻底解决项目区贫困的两大目的。

  二、原则

  1、坚持发展和环境相结合,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总体推进的原则;4、科学求实,具可操作性的原则;5、坚持群众自愿,国家扶持,社会帮扶的原则;6、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7、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标本兼治;8、坚持治理推广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三、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减少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年,项目实施完成后,栽种经果林12400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17.61%,可大提高项目眍植被覆盖率。亩平增加粮食119公斤,总增产粮食214.2万公斤/年。增加产值:粮食增加257万元/年,梨子增加502.4万元/年,花椒增加144万元/年,蔬菜增加155万元/年,项目建成后,可增加种植业产值1058.4万元/年。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根据规划目标,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布局重点:一是加强耕地土壤质地改良,增厚土层,培肥地力;二是对坡耕地进行坡梯建设,降坡筑埂;三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四是改变耕作习惯,推广科学的农耕农艺措施,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行粮食套作,发展埂边经济;五是配套进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总共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8000亩,其中坡改梯15500亩,土改田1900亩,下湿田改造600亩。达到新增旱涝保改农田14000亩。建立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5500亩,其中:优质梨生产基地9200亩,分布于田坝镇3300亩,前进乡900亩,胜利乡500亩,新茶乡500亩,团结乡1400亩,玉田镇1300亩,新市坝镇1000亩,蓼坪乡300亩,优质花椒生产基地3200亩,分布于则拉乡500亩,大桥乡1200亩,沙岱乡500亩,波波乡500亩,阿呷乡500亩。优质蔬菜基地3100亩,分布于新市坝镇1200亩,海棠镇1300亩,坪坝乡300亩,蓼坪乡300亩。

  基地建成后,在增加粮食119公斤/亩的基础上,将新增产值为:梨子546/亩,花椒450/亩,蔬菜500/亩。

  总增加产值1058.4万元/年,总增加粮食214.2万公斤/年。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项目年度安排根据资金的额度,五年年计划完成18000亩中低产田土改造。按照成片集中优先,特困村优先的原则,安排如下:

  2006年,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3600亩,配套建成优质特色水果(梨子)基地3800亩,实施地点为前进乡自物村、尔姑村,新茶乡普卡洛村,田坝镇石门村、罗嘴村、兰池村、大兴村,团结乡的双河村、团结村。

  2007年度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3600亩,配套建立优质特色水果(梨)基地2700亩,蔬菜基地400亩。实施地点为胜利乡高桥村、土榨村,田坝镇玉门村、青杠村、青林村、麻窝村,团结乡的丛林村、中波洛村,新市坝镇的临时村。

  2008年度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3600亩,配套建立优质水果基地2600亩,蔬菜基地600亩,实施地点为玉田镇觉铁村、永久村、阿寨村、林杂村,田坝镇埃青村,新市坝镇洛洛沟村、约子村,新民村、岩润村,普昌镇以达村。

  2009年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3600亩,配套建成蔬菜基地1900亩,花椒基地500亩,实施地点海棠镇海棠村、东门村、西桥村、坪坝乡三匹岩村、瑶厂村,蓼坪乡达杆依村、腊梅村,则拉乡新基姑村,团结乡玛麻村。

  2010年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3600亩,配套建成花椒基地2700亩,蔬菜基地500亩。实施地点乌斯大桥乡乌史村、沙都村、田坪村,沙岱乡日坡村,波波乡稳苟村,阿嘎乡苟尔莫村,海棠镇唐家湾村,新市坝镇环山村,玉田镇罗马村(具体计划见规划表)。 

第四节  资金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资金估算

  (一)改造一亩坡耕地所需物质及其劳务

  1、治理物质:炸药10公斤58元,雷管2515元,导火线12.510元,钢材5公斤24元(钢钎、二锤)共需资金107元。

  2、水系配套所需物资:水泥50公斤20元,块石5.858元,技工12元,沙石0.418元,共需资金108元。

  3、优质梨、花椒、蔬菜基地:梨、花椒亩植111株,需资金202元,蔬菜基地补助种子,肥料及地膜等202/亩。

  4、劳务费:除义务工外,每亩尚需投工5个,10/个共需投入50/亩。

  5、投工投劳:每亩动员群众投义务工38个,5/个,共计折资190元。

  6、群众自筹:动员群众亩产集资或集物质10元。

  7、培训:每亩2 人次18元,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费15元,计33/亩。

  (二)改造一亩土改田、下湿田需物质

  1、治理物质:钢材20公斤96元(钢筋)。

  2、水系配套所需物质:水泥100公斤40元,块石550元,技工19元,沙0.627元,共需资金136元。

  3、水土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或经济林建设:苗木5050元,定植5025元,管护10元,共需资金85元。

  4、培训:每亩2 人次18元,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费15元,共需资金33元。

  5、劳务费:除义务工以外,每亩尚需投劳30个,5/个,共需补助150元。

  6、投工投劳,每亩动员群众投义务工19个,10/个,共折资190元。

  7、群众自筹:动员群众亩平集资或集物折资10元。

  综上所述,改造一亩土改田,下湿田需资金700元。

  三、资金筹措

  规划期内总投资1260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00万元(亩平500元),占总资金的71.43%,农户自筹,投工投劳折资360万元(亩平200元),占总投资的28.57%

  四、资金分年度使用计划

  2006年至2010年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每年投入18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72万元。其中:2006年实施坡改梯3200亩(特色基地建设108万元),土改田400亩。2007年实施坡改梯2700亩(特色基地建设93万元),土改田900亩。2008年实施坡改梯3400亩(特色基地建设102万元),土改田200亩。2009年实施3000亩(特色基地建设90万元),下湿田改造600亩。2010年实施坡改梯3200亩(特色基地资金96万元),土改田400亩。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县农业局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成立由县级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工代赈办、农业局、财政局、纪检监察、审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基本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责组织相关项目,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项目管理

  1、资金管理:以工代赈资金属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因此,必须设立专帐,由专人负责管理,资金使用实行报帐制。

  2、招投标制: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所需物质,材料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并落实专人负责购买,这样既减少损耗,又杜绝暗策操作。

  3、工程监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农业局派出监理人员分片包干,同时由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工程验收:工程实施完成以后,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自查验收,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省、州验收。

  5、评审制和公示制:项目规划实行专家评审,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时实行事前和事后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节  工程管护 

  基本农田项目工程建成后,为防止人为损坏,由相关项目单位、乡(镇)、村组共同制定管护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即按省委发[2005]1号文件之规定,工程建成后,由乡(镇)负责颁布发产权证,村委会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并由村民大会选举管护人员,村民大会通过按亩收取一定的管护费和项目安排的管护费一起,解决管护人员经费和使用中个别损毁工程的修复,并按期向村民公布经费使用情况,做到民主管理,共同受益,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第四节  监 督  

  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监督管理,并与各相关项目实施单位签定责任书,视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依据《甘洛土壤》,我县的年平均侵蚀模数725/平方公里,结合我县坡耕地治理效益分析,可年减少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项目区栽种经果林12400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17.61%,可大大提高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有利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将亩增产粮食119公斤,花椒基地亩产鲜花椒75公斤,梨子基地亩增产优质果500公斤。蔬菜基地亩增产蔬菜2500公斤。项目建成后,年总增产粮食214.2万公斤,年总增产梨子460万公斤,年总增产鲜花椒24万公斤,年总增产鲜菜775万公斤,年总增加种植业产值1058.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年。 

第三节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随着坡耕地的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减少了下游地区的灾害隐患,对农民的致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项目的实施,将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