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以工代赈草场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

  甘洛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占65%的半农半牧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畜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也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行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猪、羊、牛生产在我县畜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04年末四畜存栏36.48万头只,其中牛4.69万头,羊15.84万只(其中山羊9万只,绵羊6.84万只)。四畜出栏23.49万头只,其中牛0.9万头,羊8万只(其中山羊4.5万只,绵羊3.5万只)。畜牧业产值1.825亿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0.32%。农民人均纯收入1413元,其中畜牧业收入512元,占36.87%。肉类总产量1.62万吨,其中牛羊肉0.32万吨,占19.75%,猪肉1.23万吨,占75.93%,猪肉产量是牛羊肉的3.8倍。我县从肉食结构上以猪肉消费为主。近年来世界性的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草食动物中的牛羊肉消费比例快速提升,需求量逐年增大,是发展牛羊生产的大好机遇。但是由于牛羊品种、饲草饲料、饲养管理方式等方面原因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是草地生态恶化、草场畜牧业经济效益降低,另一方面是草地畜牧业仍以原始畜种生产性能低、周期长和以数量型为主要特征,生产水平低,必须一方面通过大面积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另一方面通过畜种杂交改良来实现。因此,亟需国家大量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甘洛牛羊畜种和大量轮歇地、退耕还林还草地及冬闲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和畜禽品种杂交改良,促进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使我县贫困地区农民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缩小与内地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编制依据

  近年来,国家农业政策不断调整到有利于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相关产业的发展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2005]1号文件);

  2、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办[2001]76号文件)

  4、农业部《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

  5、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把我省建成畜牧业强省的通知》;

  6、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省畜牧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

  7、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关于启动“三州地区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赈办[2005]17号文件)。

 

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

  本规划区域包括团结乡丛林村、双河村,田坝镇青杠村、青林村,玉田镇勿西村(贫困村)、永久村,前进乡拖沟村、自物村(贫困村),坪坝乡瑶厂村、石十儿村,蓼坪乡腊梅村、清水村(贫困村),斯觉镇依乌村(贫困村)、哈布村,拉莫乡尔库村(贫困村)、马迁莫村,石海乡石海村、则俄村(贫困村),普昌镇斯普村、特尔莫村。共规划了10个乡镇,20个村,250户,1250人。在规划村中有30%的村为“万村贫困村”。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五年(20062010年)。

 

第三节  规划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规划所形成的目标

  1、建设肉羊示范户150户,饲养母羊1500只,新增杂交肉羊2500只,产值100万元。

  2、建设肉牛示范户100户,饲养母牛500头,新增杂交肉牛400头,产值60万元。

  3、五年新增产值160万元,项目农户人均增1280元。

  二、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优质牧草每户3亩,共750亩。

  2、圈舍新(改)建每户28平方米,共7000平方米。

  3、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500头。

  4、建立黄牛改良人工授精站(点)10个。

  5、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1500只。

  6、引进波尔山羊公羊,每户1只,共150只。

  7、开展科学种草养畜培训1500人次。

  8、开展牛羊疫病防治等。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在五年规划期内所需资金总量为300万元(每年60万元),其中每年以工代赈资金为50万元(占83%),五年合计2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每年10万元(占17%),五年合50万元。按建设内容分项概算如下:

  1、人工种草2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5万元;

  2、圈舍新(改)建7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5万元;

  3、调购母牛65万元;

  4、牛改人工授精站(点)建设费1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5万元;

  5、调购母羊52.5万元;

  6、引进波尔山羊公羊45万元;

  7、技术培训及资料15万元;

  8、疫病防治费12.5万元。

  按建设进展分年度概算为:

   2006年所需资金6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

  2007年所需资金6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

  2008年所需资金6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

  2009年所需资金6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

  2010年所需资金6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

  四、受益人口

  本规划实施的受益人口为14311人。其中,直接受益人口1250人,间接受益人口13061人。

  甘洛县以工代赈草场建设“十一五”规划表

  

 

第二章  草场工程建设现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草场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甘洛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位于东经102°28′—103°01′,北纬28°38′—29°18′,东邻峨边,南连美姑、越西,西接石棉,北望汉源县,全县幅员面积2153.8平方公里,折合323.07万亩,其中常耕地面积16.94万亩,占5.24%,天然草场面积102.5万亩,占31.73%,其中可利用面积79.5万亩,占草场面积的77.56%,林地面积201.5万亩,占62.37%。全县辖28个乡镇,226个行政村,83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7.89万人。

  二、地形地貌

  甘洛县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形复杂,群山矗立,河流切割剧烈,沟谷交错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大,境内最高海拔4278米,最低海拔575米,高低差3703米。主要山脉有马鞍山、马基杠、大药山、小药山等。地形以中山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高山及亚高山占20%,坪坝(河谷)仅占4%。境内河流为大渡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尼日河、甘洛河、田坝河、双河、斯觉河等,共有大小支流10余条。

  三、气候特点

  甘洛属低纬度高海拔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干燥,夏凉湿润,无明显四季差别,年均气温16.2℃,气温日差11.2℃,无霜期283天,年降雨量879毫米,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6%778.8毫米),年均日照1661小时,具有日照充足、降雨量集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牧草生长和优质牛羊饲养。

  四、草场资源现状

  全县农耕地面积(含轮歇地)29.8万亩,其中常耕地16.94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地9万亩。土壤分为4个土区、14个亚区。天然草场102.5万亩,人工种草每年3.6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1.2万亩)。草场大多数分布在蓼坪乡、坪坝乡、海棠镇及吉米、斯觉片区,牧草产量和质量也严重下降,牧草亩产由上世纪80年代的505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80公斤。

 

第二节  规划区内的贫困现状

  

  甘洛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规划区10个乡镇,20个村,3125户,14311人,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贫困户1618户,占51.7%,人口7280人,占50.9%,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872户,占27.9%,人口3922人,占27.4%,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路子窄和增收能力不强。

 

第三节  草场工程建设现状

  

  甘洛县有天然草场102.5万亩,人工草场3.6万亩(其中一年生草场2.4万亩,多年生牧草1.2万亩)。天然草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马鞍山、马基杠、大药山、小药山一带,并且由于超载过牧,滥垦草场,重利用,轻管护,导致草场严重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畜草矛盾突出,产草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每亩505公斤,下降到现在的每亩280公斤。全县草场理论载畜量仅25万个羊单位,而2004年底全县有55万个羊单位,草场超载30万个羊单位,超载120%,草场植被衰退而沙化退化或被有毒有害植物及劣质草滋生。同时因雨旱的季节性使牧草供应季节也不均衡,形成“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草食畜生产上的恶性循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人工草地对缓解草畜矛盾和弥补冬春牧草不足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推广面积太小,牧草品种较少,草业生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四节  以工代赈投入情况

  

  甘洛县草场建设工程在“十五”期间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50万元,开展了草场建设工程,购牛100头,凉山半细毛种公羊40只,波尔山羊120只,人工种草800亩,修建圈舍2000平方米,新增肉羊270只,肉牛10头,波尔山羊130只,新增产值17.5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为贫困农户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需要的资金扶持多,因此还需要加大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力度,逐步解决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问题。

 

第三章  建设规模和实施进度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国家对以工代赈的现行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工代赈“有序、清正 、民心”的总体要求,把贫困农牧民和切身利益作为草场工程建设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立草为业,调整结构,增加商品,提高效益”的方针,以草场建设和牛羊改良为内容,以科技为支撑,以实现贫困村整村推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的目标。

  二、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尊重民意体现民主性,坚持项目集中连片实施的整村推进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验收的原则,坚持国家扶持与项目户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效益的原则。

  三、目标

  对草场工程建设目标实行定性定量,实现项目肉牛示范户100户,户均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共500头;肉羊示范户150户,户均饲养山羊母羊10只以上,共1500只;每户饲养波尔山羊公羊1只,共150只;每户配套种草3亩以上,共750亩。

  项目建成后五年可新增杂交肉牛400头,杂交肉羊2500只,新增产值160万元,人均年增收1280元。

 

第二节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本项目拟在交通方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实施,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形成产业化生产。布局在团结乡丛林村、双河村,田坝镇青杠村、青林村,玉田镇勿西村、永久村,前进乡拖沟村、自物村,坪坝乡瑶厂村、石十儿村,蓼坪乡腊梅村、清水村,斯觉镇依乌村、哈布村,拉莫乡尔库村、马迁莫村,石海乡石海村、则俄村、普昌镇斯普村、特尔莫村,共10个乡镇,20个村,分年实施,每年建设2个乡镇,4个村。

  二、建设任务

  1、肉羊示范户:在团结乡丛林村、双河村,玉田镇勿西村、永久村,坪坝乡瑶厂村、石十儿村,拉莫乡尔库村、马迁莫村,普昌镇斯普村、特尔莫村,共10个村,每村建15户,共150户。户均人工种植苜蓿、三叶草、黑麦草等多年生牧草2亩,种植光叶紫花苕或箭舌豌豆等一年生牧草1亩,共45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20平方米,共3000平方米。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1500只。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每户1只,共150只。开展科学种草养羊技术培训10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2、肉牛示范户:在田坝镇青杠村、青林村,前进乡拖沟村、自物村,蓼坪乡腊梅村、清水村,斯觉镇依乌村、哈布村,石海乡石海村、则俄村,共10个村,每村建10户,共100户。户均人工种植苜蓿、三叶草、黑麦草等多年生牧草2亩,种植光叶紫花苕或箭舌豌豆等一年生牧草1亩,共30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40平方米,共4000平方米。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500头。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点10个。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开展科学种草养牛技术培训5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第三节  年度实施计划与优先顺序

 

  2006年:在团结乡丛林村、双河村实施肉羊示范户各15户,在田坝镇青杠村、青林村实施肉牛示范户各10户,共2个乡镇,4个村,建设肉羊示范户30户,肉牛示范户20户。人工种草,每户3亩,共15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28平方米,共1400平方米;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100头;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点2个;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300只;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每户1只,共30只;开展技术培训3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2007年:在玉田镇勿西村、永久村实施肉羊示范户各15户,在前进乡拖沟村、自物村实施肉牛示范户各10户,共2个乡镇,4个村,建设肉羊示范户30户,肉牛示范户20户。人工种草,每户3亩,共15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28平方米,共1400平方米;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100头;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点2个;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300只;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每户1只,共30只;开展技术培训3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2008年:在坪坝乡瑶厂村、石十儿村实施肉羊示范户各15户,在蓼坪乡腊梅村、清水村实施肉牛示范户各10户,共2个乡,4个村,建设肉羊示范户30户,肉牛示范户20户。人工种草,每户3亩,共15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28平方米,共1400平方米;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100头;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点2个;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300只;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每户1只,共30只;开展技术培训3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2009年:在斯觉镇依乌村、哈布村实施肉牛示范户各10户,在拉莫乡尔库村、马迁莫村实施肉羊示范户各15户,共2个乡镇,4个村,建设肉牛示范户20户、肉羊示范户30户。人工种草,每户3亩,共15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28平方米,共1400平方米;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100头;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点2个;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300只;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每户1只,共30只;开展技术培训3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2010年:在石海乡石海、村则俄村实施肉牛示范户各10户,在普昌镇斯普村、特尔莫村实施肉羊示范户各15户,共2个乡镇,4个村,建设肉羊示范户30户,肉牛示范户20户。人工种草,每户3亩,共150亩;圈舍新(改)建,户均28平方米,共1400平方米;调购本地黄牛母牛,每户5头,共100头;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点2个;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调购本地山羊母羊,每户10只,共300只;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每户1只,共30只;开展技术培训300人次;开展疫病防治。

 

第四节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在五年规划期内所需资金总量为300万元,每年资金总需求量为6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占83%),五年共250万元;项目自筹资金折资平均每年为10万元(占17%),五年共50万元。按建设内容分项概算为:

  1、人工种草750亩×300/=22.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5万元;

  2、圈舍新(改)建7000平方米×100/平方米=7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5万元;

  3、调购母牛500头×1300/ =65万元;

  4、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站(点)10个×1.75万元/=17.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5万元;

  5、调购母羊1500只×350/52.5万元;

  6、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150只×3000/=45万元;

  7、技术培训及资料费15万元;

  8、疫病防治费12.5万元。

  按各年所需资金为:

  1、人工种草150亩×300/=4.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3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5万元;

  2、圈舍新(改)建1400平方米×100/平方米=14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万元;

  3、调购母牛100头×1300/=13万元;

  4、建立黄牛人工授精站(点)2个×1.75万元/=3.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5万元;

  5、调购母羊300只×350/=10.5万元;

  6、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30只×3000/=9万元;

  7、技术培训及资料费3万元;

  8、疫病防治费2.5万元。

  每年所需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项目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一节  实施主体

 

  本项目实施主体单位和项目业主为甘洛县畜牧局,该局是甘洛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技术力量较强,有高级畜牧师1人,高级兽医师1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人,技术服务机构健全,设有畜牧站、动物防疫监督检疫站、草原站、科教站、牧经站等,具有丰富的组织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能承担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二节  实施方式

  

  一、规划实施的组织形式及部门协调办法

  成立“甘洛县以工代赈草场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以工代赈办主任、县畜牧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县扶贫办主任、县扶贫办主任、县审计局局长、县委目标办主任等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本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结束时进行自查和初步验收。

  二、项目管理及有关制度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项目各项任务指标纳入年度经济发展计划,统一组织,分级管理,对有关单位的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奖惩制度,进行考核,兑现奖惩。严格实行项目实施责任单位负责制、资金报账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四项制度”,确保计划任务完成。

  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组长由县畜牧局副局长、高级畜牧师担任,成员由畜牧站、草原站、动物防疫监督检疫站的负责人担任。技术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承担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开展试验示范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第三节  工程管护

  

  项目建成后由县畜牧局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生产,全方位进行技术服务。项目按照统一供种,分户饲养,统一组织销售的原则进行运作。为达到“一年建设,长久受益”和“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目的,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理主体,制定相应的工程管护规章制度,县、乡镇党政和业务部门定期检查管理和维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草场保护和牲畜放牧要制定村规民约,禁止改变种草地用途和防止牲畜对草地践踏。在后续管理上,建立肉牛、肉羊生产经营合作机构,以建立各种协会的方式进行管理,促进生产发展和产品流通。

  

第四节  实施监督

  

  一、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中要建立责任制,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乡、村、组干部和技术人员,层层签订责任书,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职务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依据,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同时项目领导小组与项目农户签订建设合同,农户要承诺投劳参与项目实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资金监督管理

  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定期审计,集体研究,一支笔审批”管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项目建设工程内容及投入实行公示,使项目领导和群众知晓,并由财政、审计部门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不出问题。

 

第五章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牛羊饲养采用圈养,产生的粪便污物变废为宝,经集中处理,收集发酵后作肥料使用,或经发酵生产沼气后,再作肥料还田、还草地,循环利用,对环境无污染。同时种草还可增加植被,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二节  经济效益评价

  

  规划实施后,经估算各规划年的直接经济效益为:

  2006年:调购饲养母牛100头、母羊300只,按牛养殖成活率80%,羊养殖成活率166%,每头杂交牛1500元,每只杂交羊400元计,新增黄牛80头,新增肉羊500只,新增产值32万元。

  2007年:调购饲养母牛100头,母羊300只,新增黄牛80头,新增肉羊500只,新增产值32万元,加上年生产项目实现后又能产生的效益32万元,共64万元。

  2008年:调购饲养母牛100头,母羊300只,新增黄牛80头,新增肉羊500只,新增产值32万元,加上前两年的继续生产效益64万元,共96万元。

  2009年:调购饲养母牛100头,母羊300只,新增黄牛80头,新增肉羊500只,新增产值32万元,加上前三年的继续生产效益86万元,共128万元。

  2010年:调购饲养母牛100头,母羊300只,新增黄牛80头,新增肉羊500只,新增产值32万元,加上前四年继续生产效益128万元,共160万元。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五年共产生经济效益480万元,项目建成后,通过加强管理,每年可获效益160万元,使项目农户长期受益,项目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能力,缓解草畜矛盾,增加项目农户经济收入,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奔小康的最佳选择,提高他们种草养畜的积极性而起带头示范作用,带动相邻群众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县种草养畜积极性和科技水平提高。同时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引进优良牛羊品种,经过项目农户的饲养扩繁,可为大面积开展牛羊改良提供种源和配种改良服务,从而提高全县牛羊生产性能和品质,提高出栏率,商品率,促进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将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地区社会的长期稳定,共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甘洛县以工代赈草场建设“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