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程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对于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有效实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从2004年到2006年,国家共投入1亿3千多万元资金对我州11个重点贫困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通过这几年的试点,易地扶贫搬迁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搬迁地的受惠农民对这项惠民工程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不足?今年七月至九月,凉山州以工代赈办系统按照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现场会议精神和省以工代赈办的安排部署,设计了一份有15项指标的《回访抽样调查表》,对全州11个重点贫困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的乡村,以户为单位进行了回访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共收回调查表5822份,占实际搬迁户数的95%。州以工代赈办对11县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认真的统计汇总和分析,并得出如下调查结论:
一、15项指标分析
2004年至2006年,全州共实施搬迁6104户29185人。11个县中,搬迁数最多的是盐源县,共搬迁928户4666人,搬迁户数占全州搬迁总户数的15.2%;最少的是雷波县,搬迁120户600人,搬迁户数仅占全州搬迁总户数的1.97%。详细搬迁情况见下图表:
凉山州2004—2006年实际搬迁户数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户数 |
6104 |
445 |
928 |
788 |
804 |
470 |
360 |
765 |
606 |
420 |
398 |
120 |
比重% |
|
7.29 |
15.2 |
12.91 |
13.17 |
7.7 |
5.9 |
12.53 |
9.93 |
6.88 |
6.52 |
1.97 |
搬迁人数 |
29185 |
2177 |
4666 |
3797 |
4024 |
2450 |
1415 |
3648 |
2708 |
2096 |
1604 |
600 |
比重% |
|
7.46 |
15.99 |
13.01 |
13.79 |
8.39 |
4.85 |
12.5 |
9.28 |
7.18 |
5.5 |
2.06 |
搬迁户数分布图

1、人均有耕地
人均有耕地由搬迁前的2.52亩减少为搬迁后的1.62亩,减少35.7%。10个县(因雷波县仍在实施中未纳入统计。下同)中人均耕地减少的有5个县,增加的有5个县。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盐源县,由搬迁前的5.92亩减少为搬迁后的1.55亩,减少73.8%。由于盐源、普格等县搬迁数占全州总数的比重大(2县共占28%),且人均耕地减少幅度也大,导致全州人均耕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搬迁前后人均耕地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2.52 |
1.16 |
5.92 |
4.2 |
1.4 |
1.8 |
1.86 |
0.8 |
2.2 |
1.29 |
1.5 |
搬迁后 |
1.62 |
1.26 |
1.55 |
1.2 |
1.7 |
2.47 |
2.23 |
1.8 |
1.9 |
1.1 |
1.1 |
±% |
-35.7 |
8.6 |
-73.8 |
-71.4 |
21.4 |
37.2 |
19.9 |
125 |
-13.6 |
-14.7 |
-26.7 |
搬迁前后人均耕地对比图

人均耕地增减幅度图

2、人均有粮
人均有粮由搬迁前的639.73斤增加到搬迁后的916.51斤,增长了43.27%。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盐源县,增长114.41%,增长幅度最小的是越西县,增长4.62%。
搬迁前后人均有粮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639.73 |
393 |
576 |
700 |
785 |
630 |
595.3 |
500 |
757 |
752 |
620 |
搬迁后 |
916.51 |
425 |
1235 |
750 |
1205 |
800 |
798.5 |
1000 |
792 |
817 |
760 |
±% |
43.27 |
8.14 |
114.41 |
7.14 |
53.50 |
26.98 |
34.13 |
100.00 |
4.62 |
8.64 |
22.58 |
人均有粮增幅排列图

3、人均现金收入
人均现金收入由搬迁前的666.47元增加到搬迁后的1059.07元,增长58.91%。人均现金收入搬迁后超过1000元的有6个县,开始跨过1000元的贫困线。超过10县平均增长幅度的有三个县。人均现金收入翻番的有盐源、喜德两个县,分别增加1.27和1.25倍。增加幅度最小的是越西县,仅增长17.49%。
搬迁前后人均现金收入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666.47 |
974 |
609.7 |
580 |
763 |
656 |
648.09 |
400 |
772 |
729 |
780 |
搬迁后 |
1059.07 |
1364 |
1385 |
810 |
1015 |
1156 |
1025.01 |
900 |
907 |
1042 |
920 |
±% |
58.91 |
40.04 |
127.16 |
39.66 |
33.03 |
76.22 |
58.16 |
125.00 |
17.49 |
42.94 |
17.95 |
搬迁前后人均现金收入对比图

4、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由搬迁前的种、养殖两种传统渠道增加到搬迁后的种植、养殖、加工、经商、务工、烤烟等六种渠道。其中收入渠道增加一种以上的有8个县,未增加的有两个县。
搬迁前后收入来源主要渠道情况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 |
搬迁后 |
种、养殖业、加工业、经商、务工、烤烟 |
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务工、烤烟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加工业、经商、务工 |
种、养殖业、烤烟 |
科学发展种、养殖业 |
种、养殖业、烤烟 |
种、养殖业、烤烟 |
种、养殖业、经商、务工 |
5、实用技术培训(人)
搬迁前仅有964人接受过技术培训,占实际搬迁总人数的3.3%;搬迁后接受技术培训的人数达到9921人,达到实际搬迁总人数的34%,较搬迁前增加了9.29倍。其中盐源县的受训人数达4688人,占全州总受训人数的47.25%。
搬迁前后实用技术培训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964 |
107 |
0 |
0 |
0 |
300 |
0 |
0 |
287 |
210 |
60 |
搬迁后 |
9921 |
404 |
4688 |
0 |
0 |
800 |
1647 |
950 |
495 |
335 |
602 |
±% |
929.15 |
277.57 |
|
|
|
166.67 |
|
|
72.47 |
59.52 |
903.33 |
6、就业渠道
搬迁前无一个就业渠道,搬迁后有种植、养殖、加工业、经商、务工、烤烟等六个就业渠道。
搬迁前后就业渠道情况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搬迁后 |
种、养殖业、加工业、经商、务工、烤烟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务工、烤烟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加工业、经商、务工 |
种、养殖业、就地务工 |
种、养殖业、加工业、经商、务工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务工 |
种、养殖业、经商、务工 |
7、四畜存栏(头)
四畜存栏由搬迁前的2.31头增加到搬迁后的2.66头,增长15.15%。其中增加的有7个县,减少的有3个县。存栏数超过全州平均数的有5个县,其中木里、美姑二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后大力发展畜牧业,存栏数分别达到5.11头和4.7头,畜牧业成为搬迁后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搬迁后存栏数较搬迁前下降幅度较大的盐源、普格等县由于搬迁前处在高寒山区,村民主要以放牧为主,搬迁后因牧场减少,养殖由趟放改为圈养而使存栏数有所减少。
搬迁前后四畜存栏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2.31 |
4.13 |
4.1 |
3.99 |
1.15 |
2.05 |
1.6 |
0.4 |
2.5 |
1.7 |
2.6 |
搬迁后 |
2.66 |
5.11 |
2.1 |
1.1 |
2.74 |
2.55 |
2.97 |
1.17 |
2.95 |
1.23 |
4.7 |
±% |
15.15 |
23.73 |
-48.78 |
-72.43 |
138.26 |
24.39 |
85.63 |
192.50 |
18.00 |
-27.65 |
80.77 |
四畜存栏数搬迁前后对比图

8、人均住房面积
人均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13.24平方米增加到搬迁后的22.46平方米,增长69.64%。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全州平均数的有5个县。其中增加最多的盐源县由搬迁前的17平方米增加到搬迁后的32平方米,增长88.24%;增长幅度最小的是金阳县,由12平方米增加到16平方米,增长33.33%。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只有布拖一个县,仅有13.6平方米。
人均住房面积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13.24 |
14 |
17 |
10.5 |
9 |
12 |
17.2 |
12.5 |
16.5 |
13.6 |
12 |
搬迁后 |
22.46 |
24 |
32 |
16 |
13.6 |
16 |
25.4 |
30 |
22.6 |
20.5 |
20 |
±% |
69.64 |
71.43 |
88.24 |
52.38 |
51.11 |
33.33 |
47.67 |
140.00 |
36.97 |
50.74 |
66.67 |
搬迁前后人均住房面积对比图

9、建沼气(口)
搬迁后共建沼气718口,较搬迁前的10口增长了70.8倍。搬迁后只有四个县建了沼气,其中建沼气最多的是昭觉县,建了360口;其次是甘洛县146口、雷波县117口、盐源县95口。其余7县均未建沼气。
搬迁前后建沼气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前 |
1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0 |
搬迁后 |
718 |
0 |
95 |
0 |
0 |
0 |
360 |
0 |
0 |
146 |
0 |
117 |
±% |
7080 |
|
|
|
|
|
|
|
|
|
|
1070 |
10、解决饮水(人)
搬迁后共有22537人解决饮水问题,较搬迁前的2182人增长9.33倍,占实际搬迁人数的77.22%。解决饮水最多的是盐源县共解决4103人;解决饮水最少的是雷波县,只有600人。11县中,布拖、昭觉、雷波三县搬迁后全部解决饮水;其余8县尚有6648人未解决饮水,占实际搬迁人数的22.78%。
搬迁前后解决饮水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前 |
2182 |
175 |
0 |
0 |
0 |
546 |
0 |
0 |
54 |
560 |
427 |
420 |
搬迁后 |
22537 |
1573 |
4103 |
3295 |
4024 |
1388 |
1415 |
3248 |
1128 |
963 |
800 |
600 |
±% |
932.86
|
798.86
|
|
|
|
154.21
|
|
|
1988.89
|
71.96
|
87.35
|
42.86
|
解决面 |
77.22% |
72.3% |
87.93% |
86.8% |
100% |
56.65% |
100% |
89% |
41.7% |
45.9% |
49.9% |
100% |
搬迁后解决饮水面排列图

11、解决照明(户)
搬迁后解决照明的共有4854户,较搬迁前的629户增长6.72倍,占79.52%。其中普格、布拖、昭觉、雷波四县搬迁后全部解决了照明。其余7县尚有1250户未解决照明,其中美姑县有85%的搬迁户未解决照明。
搬迁前后解决照明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前 |
629 |
150 |
0 |
0 |
0 |
75 |
0 |
0 |
113 |
164 |
38 |
89 |
搬迁后 |
4854 |
315 |
820 |
788 |
804 |
340 |
360 |
645 |
323 |
279 |
60 |
120 |
±% |
671.70 |
110.00 |
|
|
|
353.33 |
|
|
185.84 |
70.12 |
57.89 |
34.83 |
解决面 |
79.52% |
70.79% |
88.36% |
100% |
100% |
72.34% |
100% |
84.31% |
53.3% |
66.43% |
15.1% |
100% |
搬迁后解决照明面排列图

12、通电话、广播(户)
搬迁后通电话、广播的户数为3336户,占实际搬迁总户数的55.75%,其中仅有普格一县通电话、广播率达到100%。尚有2648户未通电话、广播。通电话、广播面不到50%的有6个县,其中布拖、木里、美姑三县不到30%。
搬迁前后通电话、广播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搬迁前 |
262 |
43 |
0 |
0 |
0 |
60 |
0 |
0 |
52 |
38 |
69 |
搬迁后 |
3336 |
101 |
820 |
788 |
173 |
370 |
288 |
248 |
284 |
152 |
112 |
±% |
1173.3 |
134.88 |
|
|
|
516.67 |
|
|
446.15 |
300 |
62.32 |
解决面 |
55.75% |
22.70% |
88.36% |
100% |
21.52% |
78.72% |
80% |
32.42% |
46.86% |
36.19% |
28.14% |
搬迁后通电话、广播面排列图

13、子女就学(人)
搬迁后子女就学人数达到5232人,较搬迁前的2415人增长了1.17倍。
搬迁前后子女就学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前 |
2415 |
243 |
954 |
23 |
0 |
337 |
0 |
516 |
77 |
186 |
79 |
0 |
搬迁后 |
5232 |
516 |
1475 |
96 |
597 |
356 |
550 |
903 |
189 |
243 |
124 |
183 |
±% |
116.65 |
112.35 |
54.61 |
317.39 |
|
5.64 |
|
75.00 |
145.45 |
30.65 |
56.96 |
|
14、医疗卫生(享受医保)(人)
搬迁后享受医保的人数达到17042人,较搬迁前的627人增长26.18倍,占搬迁总人数的58.39%。医保面最高的布拖县达到了70.9%,最低的雷波县仅有35%。尚有12143人未享受医保。
搬迁前后享受医保情况统计表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前 |
627 |
15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612 |
0 |
搬迁后 |
17042 |
1503 |
2350 |
2436 |
2853 |
1007 |
920 |
2458 |
1475 |
933 |
897 |
210 |
±% |
2618.02 |
9920.00 |
|
|
|
|
|
|
|
|
46.57 |
|
医保面 |
58.39% |
69.04% |
50.36% |
64.16% |
70.90% |
41.10% |
65.02% |
67.38% |
54.47% |
44.51% |
55.92% |
35.00% |
搬迁后享受医保面排列图

15、户均享受退耕还林(亩)
搬迁后户均享受退耕还林为2.8亩,较搬迁前的1.3亩增长了1.15倍。
搬迁前后户均享受退耕还林情况统计
|
全州 |
木里县 |
盐源县 |
普格县 |
布拖县 |
金阳县 |
昭觉县 |
喜德县 |
越西县 |
甘洛县 |
美姑县 |
雷波县 |
搬迁前 |
1.3 |
6 |
0 |
0 |
1.5 |
0 |
0 |
0.2 |
1.3 |
3.5 |
0.5 |
0 |
搬迁后 |
2.8 |
6 |
5.35 |
0 |
3 |
5.34 |
0.4 |
0.3 |
2.4 |
4.6 |
1.5 |
1 |
±% |
115.38 |
0.00 |
|
|
100.00 |
|
|
50.00 |
84.62 |
31.43 |
200.00 |
|
二、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成就显著
从以上15项调查指标的统计分析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凉山州2004年至2006年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全州11个重点贫困县的6104户29185人从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严重缺水的干热河谷区、远离文明社会与世隔绝的深山区,以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区搬了出来,通过住房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一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得到保障。搬迁后人均有耕地1.62亩,能够确保搬迁户生产粮食自给有余,虽然较搬迁前的2.52亩下降了35.7%,但大都是由过去坡陡贫瘠的山地换成了经过基本农田改造相对平缓肥沃的土地,加之灌溉条件的改善和实施科学种田,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有粮由搬迁前的639.73斤增加到916.51斤,增幅达43.27%。再由于搬迁户原有耕地的退出,有利于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经济收入水平开始跨越贫困线。搬迁前人均现金收入仅666.47元,低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693元的极端贫困线。搬迁后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种地和科学养殖增产增收,收入渠道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59.07元,不仅比搬迁前增长了58.91%,而且超过了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958元的低收入贫困线。尽管这个收入水平还较低,但搬迁后比搬迁前大幅度提高,为稳定人心,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发展生产打下了基础。
三是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增大了69.64%,达到二十多个平方米,而且搬迁户由过去的木板房、石板房、瓦板房住进了开窗透风、小青瓦屋面的砖木结构住房,居住环境大为改善。饮水困难和饮水质量差是困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身体建康的一个严重问题,搬迁前仅有7.48%的村民没有饮水困难的问题,搬迁后则有77.22%的村民解决了饮水问题。搬迁后有79.52%,4854户的搬迁户解决了照明问题,而搬迁前仅有10.3%,629户人家有照明,其中有5个县的原住民全部处在黑灯瞎火之中。搬迁后有55.75%的3336户人家通了电话和广播,而搬迁前仅有4.38%的262户村民通电话和广播。搬迁后有58.39%的村民享受医保,而搬迁前仅有2.15%的村民享受医保。由此可见搬迁后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存在的不足
一是土地调整不平衡,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搬迁后人均耕地最多的县达到2.47亩,最低的只有1.1亩,10个县中有5个县低于全州平均数。部分县土地调剂困难是影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推进的一大问题。据了解,有些已列入“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贫困村因土地调剂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无法按规划实施搬迁。从全州1.62亩的平均水平来看,搬迁后村民的土地拥有量依然偏低,有了一亩口粮田,“稳得住”是有基础了,而要“能致富”则显得不够。
二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平衡,需加强后续扶持投入。多数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时注重了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人从贫寒的破房搬进了宽敞的新居,而且其他生产、生活环境也因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到极大改善。但有的县则显得不够扎实。解决饮水好的达到100%,而差的只有41.7%;解决照明好的达到100%,差的仅15.1%;电话、广播覆盖面高的达到100%,差的则仅有22.7%;医保面好的达到70.9%,差的也只有35%。实施搬迁后,11个县还有占总搬迁人数22.78%,6648人需要解决饮水问题;有占总搬迁户数20.48%,1250户需要解决照明问题;有占总搬迁户数42.39%,2648户需要解决通电话和广播的问题;有占总搬迁人数41.61%,12143人需要解决医保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后续扶持的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搬迁后的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去克服还存在的困难。
三是需要加大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搬迁后实用技术培训的面达到了34%,较搬迁前的3.3%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够。一方面,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提高并巩固子女的入学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成人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扶贫必须先扶智,才是真正实现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
四是沼气建设不足。11个县仅有4个县建有沼气718口,仅为搬迁总户数的11.8%,平均10户才有1口沼气,大多数县没有把沼气建设作为一种重要的配套设施来实施。发展沼气可以增加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支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发展沼气能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薪柴消耗,改变农村燃料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应当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设施来推广。
|